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经验:左手经济右手生态融合发展

2017-09-14 16:51:42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鄂尔多斯9月14日消息(记者郑颖 金建军)在经济高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区领先,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中西部城市前列的同时,这座城市左手经济,右手生态,坚决守住生态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一次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一次次上演生态逆袭的传奇。

历史上,受十年九旱客观规律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鄂尔多斯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鄂尔多斯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总面积的48%,荒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3%。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鄂尔多斯人由惧怕沙漠走向与沙漠抗争,由防治沙漠走进开发沙漠,由探索沙漠开始利用沙漠,从沙漠肆虐中的弱小者成为主宰沙漠的的英雄。

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蒙汉各族群众,将生态建设作为鄂尔多斯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一代接一代,矢志不渝,艰辛努力,在漫长曲折的生态建设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全面融合的绿色发展新路子,成为中国西部生态治理模式的典范。

在鄂尔多斯地区流传很广的一首新民歌,比较真实地反映了60年来的生态变化:“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地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21世纪初,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

20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的“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以蒙古族牧民宝日勒岱为代表的一大批农牧民群众,在毛乌素沙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铲除醉马草、兴沙治林、兴建草库伦,改变了牧区的落后面貌,为牧区“建设养畜”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恢复自然植被、延缓土地荒漠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0年,鄂尔多斯提出了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养殖,改变了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1.0068亿亩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全市禁牧、休牧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52.4%、47.6%,60%的牲畜实现舍饲养殖,40%实现半舍饲养殖。

2007年鄂尔多斯的“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将农牧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禁止开发区,大力度转移农牧民,推动生态集中恢复;在限制开发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建设新牧区;在优化开发区,建设新农村,生态建设实现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恢复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草、畜、人及发展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关键词:内蒙古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