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东西部”协作反贫困:青岛帮扶成安顺脱贫“加速器”

2017-09-12 16:59:0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如何把帮扶资金用到刀刃上,安顺市也颇费了一番思量。

安顺市各级扶贫部门与青岛对口帮扶区(市)深入对接后,达成了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找准特色“农”字项目,引导注入帮扶资金,以一个点带动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农民的扶贫思路,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位于安顺市龙宫风景名胜区内桃子村,借助青岛市扶贫资金240万元,鼓励农户发展家庭旅馆28家。2015年,每家旅馆年收入3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7800元以上。桃子村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最美丽休闲旅游乡村”称号。

2012年以来,借力青岛市帮扶普定县猴场乡机遇,安顺市引导群众种植核桃,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有750人实现脱贫致富。

安顺市虽与青岛市相距2000多公里,但两座城市结下了“山海携手”的合作反贫困情缘,青岛社会各界在安顺山区播下脱贫致富的友谊种子生根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扶贫先扶智,青岛市先后为安顺市举办20余批次的培训班,培训干部1000余人次。近三年来双方组织部门共安排三批78名干部到对方挂职锻炼。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芦车坝村的杨永华,参加青岛培训后深受启发,在青岛市有关部门资金、技术支持下,带领全村走上科学种植蔬菜致富新路。如今,这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60元达到了4000元。

“东西部”协作反贫困,是中国反贫困历史长卷上富有创意的亮丽一笔。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意义,已不限于经济和物质层面。

记者行走在安顺市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医院,不断发现“青岛医生”“青岛老师”“青岛老板”“青岛工程师”。以青岛之优补安顺之短,青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不仅成为安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更激活了安顺自身的反贫困内生动力。

“牵一接二连三”的青岛榕昕模式,大大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业链价值,为军马村村民带来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图为在牧场务工的当地村民。 杨云 摄

自1996年开始,青岛各级党委政府、企业、民间人士和公益组织等都陆续开始参与对口帮扶,爱心深入安顺市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延伸至一些被忽视的角落,两市人民的感情越帮越亲,让“东西部”协作反贫困的路越走越宽。

“安顺人和青岛人是守望相助的一家人。”在安顺,这样的感受老少妇孺皆有。(完)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