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泸水9月12日消息(记者李腾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几百年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江河两岸的人们靠着溜索飞跃天堑。高山峡谷里,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支撑起老百姓的日常出行,挂满了辛酸和危险。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溜索改桥”项目,国家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作为交通工具的溜索逐渐告别历史舞台。溜索高手褚四华的任务,也由运送村民出行变成了运送游客观光体验。
雨季的怒江咆哮汹涌,云南省泸水市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咪村民小组村民褚四华,摘下迷彩帽挠了挠头跟记者说,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跨江出行是几百年来乡亲们每一天都要面对的难题。“进出村子都要过江。这两天雨季江水大,涨水淹没包谷地,水淹到膝盖,也要天天过。”
辣子咪位于江东岸的山坡上,全村有40多户傈僳族人家。十多年前,辣子咪钢绳溜索建成,村民靠着这对长近两百米、高几十米的溜索来往两岸。柴米油盐、牲畜粮食,所有的一切也都跟着村民颤颤悠悠从江上划过。
33岁的褚四华从小就学会了过溜索,一天最多要溜十几次,是村里的第一高手。他说,“从小到大习惯了,胆子也大技术也好,我从小不抽烟不喝酒,牛猪狗牲畜我都可以带。”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山区面积超过98%,境内南北走向依次分布着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碧罗雪山、澜沧江、云岭,构成“四山夹三江”的高山峡谷地貌。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辣子咪溜索便是缩影。
褚四华介绍说,“从小我们这一代是铁索,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说是编竹子,竹索,那时候多不安全。后面拉起了钢索,两边也砌起了石墩。”
“望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牛羊吃草无路走,猴子过崖眼泪流。”因群山横亘,江河交错,人们饱受“行路难、过江难”的苦楚,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褚四华说,他的大哥和兄弟就是那样死的,13年前,他20多岁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划船,那时铁索上面有刺,溜不了,就划船。水太大,我一个人浮出来了,他们俩一起死了。
2011年,怒江群众“过江难、出行难”的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运输部调研后明确对怒江、澜沧江上的42对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取消32对,在恰当位置建设18座人车通行桥梁,同时建设连接道路146.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