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如何打破“套路”实现个性突破?

2017-09-11 08:46:4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题: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如何打破“套路”实现个性突破?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近日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落下帷幕。经过评委会严格评选,《长鼓行》《生在火塘边》《长长的辫子》《银塑》等六部作品脱颖而出。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罗斌介绍,本届“荷花奖”在题材、内容、体裁多样性上有所突破,为期三天的评奖聚集了藏族、彝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哈尼族等多民族优秀舞蹈作品。许多作品摒弃过多的套路,回归舞蹈本身,在舞台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样貌。

    三天的评奖演出中,多部优秀作品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爷爷们》描述了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际,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新气象。爷爷们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头戴时髦的黑墨镜和鸭舌帽,跳起“流行舞”,手中的拐杖时而变成马头琴,时而变成水烟袋,趣味十足;《阿嘎人》展现了藏族人民“打阿嘎”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安徽花鼓灯作品《啷哩个啷》打破传统的小场子表演方式,通过两位演员精湛细致的表演,表现了小夫妻嬉笑怒骂的情趣生活……

    “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丰收之年,本次评奖名家荟萃,许多编导深入乡土,实地采风,扎根创作,带来了舞蹈艺术精品。”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表示,但民族民间舞千人一面、过分抒情的问题仍然存在。

    “参赛作品创造性创新性不够,根本原因就是作品想表达的内容没有个性,有些编导没有经过自己的沉思、观察,没有真正到生活当中去体验。”冯双白坦言,创作者偷懒、不想下工夫,同时急功近利,胡编乱造的内容就出现了“你用圆我也用圆,你用方我也用方,你用大八字我也用大八字”,不同舞蹈成了一个样子。这些状况需要克服。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认为,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一定要熟悉民族,那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采风无益于作品创作,只有把握住民族性与风格性,注重作品感与完整性,才能打破创作思维上的瓶颈。只有踏实走进民间,坚守文化之根,才能创作出更多贴合群众、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