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故事]父子矿工的煤炭情

2017-09-10 09:02:3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晋城9月10日消息(记者岳旭辉 山西台记者王晋)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就业等基本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在调结构、去产能过程中,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会遭遇就业冲击,部分职工会面临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问题。根据测算,我国计划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用3至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约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这将影响钢铁行业50万职工和煤炭行业130万职工的“饭碗”。如何面对改革中必然遭遇的这些新难题、新挑战?

山西晋煤集团53岁的矿工翟二勇和他的儿子翟浩浩,就在这去产能的大潮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痛”和“断”?他们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

在古书院矿井口上方,“祝福平安”的匾额依然高悬,但井口运送矿工的索道早已停运。今年6月,由于煤矿资源枯竭,古书院矿正式停产。

53岁的矿工翟二勇不由自主地再次走到了井口,虽然已不用下井,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一时还是难以改掉。看着巷道口青灰色的墙体、两旁的安全警示牌和每一处缝隙里都嵌着的黑色煤屑,翟二勇嘴唇有些颤抖,“过去上班门口、楼道、澡堂门口,都是一伙一伙的,现在上班工区都是凄零零的,就几乎没人。工人走的时候,站在旁边看都掉了泪呀,古矿干了这二三十年,人就这么分流走了。”

古书院矿始建于1958年,是山西晋城矿务局的第一座煤矿,成立伊始就吸纳了周边阳城、沁水、陵川、高平等县的大批农村青年。翟二勇说,他就是1984年慕名从运城来到古书院矿的,刚刚20出头就做起了煤矿掘进工。那时,机械化还没有普及,打眼放炮挖煤全靠着一双手,然而大家一心想着支援国家建设,愣是靠着这双手一年挖出了近百万吨煤。

翟二勇告诉记者,“工人特别能吃苦,进工作面时,那就是跑步进去的,都是赶进度,互相有个竞赛。我们一个月就打了一条巷道,一条巷道是一千零多少米,就打了九百多米。”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