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贩卖嘻哈——Hiphop在中国,沉浮三十年

2017-09-09 11:16:4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2017年夏天,《中国有嘻哈》 火了。

年轻人津津乐道着Freestyle,穿超宽松潮牌T恤、文大花臂,戴棒球帽、扎脏辫、挂金链,走路要踩着耳机里Hiphop的鼓点,打着响指比出手势,走出一股“全世界我最酷”的气势。打招呼是击掌心掌背撞拳撞肩,嘴里说着“Cool cool”和“Hey what’s up man?”拍照要向斜上同一方向举起双臂挡住脸……

上一辈人却大多不以为意。总归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不是Hiphop文化第一次在中国掀起热潮。事实上,中国最早一代受Hiphop影响的人们如今已四五十岁,只是当年的街头茬舞者大多早已成家生子,无处安放的荷尔蒙随年岁褪去,傲气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消磨,张扬一时的年轻时光堆放在沉默里。

它曾拯救人。在选择稀少的年代,以街头艺术与商业的形式,Hiphop为放弃学业的少年另辟了一条蹊径。与摇滚或朋克大肆标榜的反叛不同,Hiphop的基因里恐怕就流着商业的血脉,作为从贫民窟黑人区发源的街头文化,生存的基本欲望驱动着它的发展。它也因此包容,叫嚣欲望或者针砭现实,鼓吹帮派习性或者呼唤爱与和平都可以是它的模样。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纽约布朗克斯,到2017年的中国大陆,Hiphop文化漂洋过海,低谷有时,兴盛有时,随时代自我更新换血。毫无疑问,就在当下,因为一档剧情式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国内资本对它的关注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但任何流行背后,几乎都值得警惕:究竟是什么力量,裹挟起了这波来势汹汹的浪头?借势涌起的,真的是Hiphop文化吗,抑或只是这个美丽新世界披着亚文化的外衣自我复制的幌子?

中国独立音乐人小老虎在采访结束后挑战即兴freestyle,规则是在歌词中出现关键词“人物、云朵、罪恶”

1987 霹雳舞旋风

◇◆◇

那是1987年的中国。大街小巷,年轻人跳着奇怪的动作,脚下“踩单车”,手上“擦玻璃”,双臂呈波浪状抖动,模仿电流通过身体,一人从另一人裆下潇洒酷炫地快速钻过去。露指霹雳手套,高帮回力帆布鞋,衣服是自己扯布做的,要用最鲜艳、大红大绿的颜色,做成最与众不同的款式,小皮坎肩带铆钉,戴耳坠,烫头,绑发带。

那是1987年的内地电影院。人们看着看着,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漆漆的狭窄过道或银幕前的空地上,跟着节奏感强烈的配乐鼓点律动着身体,模仿电影里的动作跳舞。电影里的舞蹈评委问主人公“你是谁”,银幕外的观众一齐回答:“旋风——街头舞蹈家!”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