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在2017中阿博览会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境外投资推介洽谈会上,共签约项目22个,投资金额170多亿元,涉及阿曼、阿联酋、埃及、伊拉克、毛里塔尼亚、黎巴嫩、蒙古国等国家,投资领域涵盖基础设施、矿产资源、能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农牧渔业、互联网旅游。
这是近些年来中阿国际产能合作从单一能源走向多元化的一个缩影,未来将重点发展优势、绿色和先进产能,境外合作区将成为重要平台。
“近年来,国际产能合作迈出了坚实步伐,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现出‘五个加快’的良好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副司长刘霞介绍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巴西等37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东盟、非盟、欧盟、拉共体等区域组织进行合作对接,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并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
与此同时,金融支持平台加快建立。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放贷款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3200亿美元,对产能合作重大项目应保尽保;9家中资银行在沿线26个国家设立62家一级分支机构。中方与沿线22个国家签署了总额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推动产能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
“高铁、核电合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核电机组、马来西亚350万吨钢铁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刘霞称。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双边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产能合作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拓展。
当日发布的《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产能合作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显示,并购是中资企业投资阿拉伯国家的主要方式,2010年到2016年,中资企业对阿拉伯国家企业共完成并购1367起,主要涉及石油、建筑、金融等行业。
同时,承包工程业务持续扩大,2016年,中资企业在阿拉伯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403.7亿美元,同比增长40.8%,占中国在全球新签合同总额的1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完成营业额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产能合作以国企为主导,民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开发、建筑、通信、电力与贸易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