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加快服务化步伐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2017-09-08 08:32:1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面临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从制造企业自身来看,河南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服务性投入不高,没有在技术、品牌、营销、管理、人才等方面形成核心能力,特别是缺乏既懂制造业务又懂服务业务的人才。同时,一些企业对服务化的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缺乏研究和认知,对自身服务化方向缺乏准确定位,对服务化转型给企业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的新问题缺乏掌控和解决能力。质量、品牌、研发设计、营销、管理、人才等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服务化成功的根基。河南制造企业应把累积的品牌、研发设计、产品营销、战略管理等核心能力作为服务化的切入点,因为这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延伸、拓展,企业员工仍然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工作,因此这种服务化转型相对容易成功。

从外部环境来看,河南制造企业还面临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制造业服务化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各自为政”,难以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河南对服务型制造尚没有出台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现有的土地、金融、财税、创新等政策存在“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倾向,难以对制造业服务化产生有效激励,如服务业用地价格高于工业用地价格,服务企业获得中长期贷款相对困难,服务业在科技创新扶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多举措促企业服务化转型

提升核心能力。支持企业加强基于服务性投入的核心能力建设,提高面向专业服务的研发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等,培育一批既有制造业理论功底又有服务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避免盲目的服务化和照搬经验的服务化,鼓励企业选择与所在产业领域特点相符合、与自身核心能力相适应的服务化方向与模式,制定好服务化战略。积极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通过并购、战略联盟等途径合理利用外部资源,重塑自身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营造良好生态。在行业管理、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坚持产业融合发展观,建立统筹协调的行业监管体制、规划体系、政策体系,放宽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业务的准入门槛,贯彻落实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减少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现象,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互动发展。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向价值链高端的服务环节延伸,有效扩大专业服务的供给能力。引导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鼓励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创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为目标,在我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鼓励企业探索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大力推广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的成功经验。⑩6

(作者系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