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机器轰鸣的车工实训车间里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超过1500学时……从教31年,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教师肖友才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一线人才,不但为辽宁技工争了气,也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是师生公认的“金牌教练”。
在实训中严格要求,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就业,因为对细节抠得太严,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抠哥”。
教学中,肖友才给学生设立了严格的工作标准。加工每一个工件必为合格品,只要有一点失误,就是废品,直接评0分。学生加工的轴、套等工件的尺寸精度他都控制在0.03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3左右。
正是因为这样抠细节,肖友才“抠”出了不菲的成绩:2007年至2017年,7次指导辽宁选手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6次夺得参赛项目第一名。特别是在今年8月24日结束的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他指导的模具工赛项为我省代表队夺得了唯一的第一名。
产教研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线教师,肖友才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在承担教学任务、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他还主编了《中级车工》《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等书籍,是中职教师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的优秀代表。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肖友才深知,教育是细节的文化,这个细节不但体现在教书上,更体现在育人上。肖友才在严格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走进学生的内心,倾注更多关爱。
面对许多企业抛出的“橄榄枝”,肖友才一次也没有动摇。他说:“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有技能的人,靠手艺吃饭,体面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我最高价值的体现。”
□本报记者/刘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