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更紧迫的是儿科布局要分散

2017-09-08 05:56:5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杨京

据《武汉晚报》报道,同济医学院近日已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准备恢复停办近20年的儿科系。从去年开始,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恢复了儿科专业,旨在通过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应对日渐突出的儿科医生缺口。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儿科医生比率为0.578,与美国的1.46相去甚远,至少存在20万人的缺口。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如果现状不及时扭转、缺口不及时填补,“将来谁为孩子看病”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

人才的不足是导致儿童“看病难”的直接原因。报道中提到,同济医院“一个医生一晚上接诊100多名患儿是常态”。从医生的角度出发,这是工作负担的加重;从患者一方出发,这也意味着等候时间长、接诊时间短等诸多不便。

要缓解这样的局面,人才的供给自然是第一位的。这不仅仅涉及相关专业的恢复开设,同时应该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倾斜,改变专家所说“收入低,招人难,留人也难”的困局。如果“吃力”是因为儿科医生的职业特性而难以改变,至少要让人“讨着好”。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需要时间才会慢慢显露,而在解决供给数量的基础上,如何调整人才分配的格局,同样十分重要。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儿科医生数量不足同时存在的,还有分布相对集中的问题。比如只有少数医院开设儿科,多数家长和患儿需要前往专门的儿童医院。这不仅在客观上加剧了“看病难”,对医生而言也意味着劳动强度的进一步增加。

事实上,前往医院的患儿往往还是以常见病为主。报道中也有专家提到,“80%的患儿其实没必要连夜求医”。如果更进一步说,很多患儿的病情,可能并不需要挤占“高大上”的医院资源。

家长普遍不具备医疗专业知识,遇上孩子头疼脑热,一心求医实属正常。因此,在必要的科普宣教之外,以社区医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作用,这也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必经之路。

在儿科专业人才供给充足的前提下,进而实现合理分布,让基层医疗机构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社区内多数孩子的日常医疗需求。这不仅能让家长省去诸多奔波劳累、排队拥挤之苦,大医院的压力也会得到缓解。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