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被列入十九大前公职人员必须掌握的90个新名词之一。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精致化生产的要求,是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精神动力。把工匠精神比作软件,而硬件则是大国巧匠,没有硬件的支撑,软件就成了空中楼阁。大国巧匠们把工匠精神落实在每一个生产企业,注入到每一件中国制造,不断雕琢产品,不断改善工艺,精心打磨、逐步完善,只为打造最优质的产品,最好的质量,塑造更多的中国品牌,体现更高的中国品质。传承工匠精神,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精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离不开“大国巧匠”。大国巧匠是民族振兴的源泉,大国巧匠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树立“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社会要形成“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尊卑”的氛围,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等性,弘扬“劳动光荣”,这是培育大国巧匠的重要任务。
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中的中国,前进的脚步只有坚定沉稳、不走捷径,中国制造的标签才能日益精进,升级为“中国精造”,中国品质的体现也才能更加淋漓尽致。第一个提出“工匠精神”一词,独创“匠士”学位开辟中国职业教育先河的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先生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巧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
德国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重视动手(劳动)的教育。德国教育理念是,劳动者无论是身怀绝技的工人,普通工人、服务员,还是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家都是平等的,要论工资的话,那也都差不太多。甚至体力劳动的人工资还高一些。从小学后就开始分流。这对于学过手艺的人都有体会,许多手艺人如果不是从小就学的话,是不能成大器的,有的技艺超过15岁就学不会了,有的超过12岁就学不会了,有的甚至超过10岁就学不会了,所以德国教育从小学就分流是对的,比如一流的木工、一流的车钳工,一流的裁缝,一流的皮草匠……那都是10岁左右就要开始学的,绝活都要在10几岁就要开始练。在德国的文化里一个杰出教授和一个杰出的手艺人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有丰厚的报酬,他们都能愉快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