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建设不合理、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公共汽车没有无障碍升降设施……虽然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公共环境的无障碍建设,但仍存在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残疾人出行不便问题较为突出。(据本报4日报道)
盲道及其他无障碍设施是残障人士参与社会、享受生活的必要保障。然而,生活中我们却很少看见盲人走在盲道上,这是因为不少盲道上存在五花八门的障碍,使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在一些主干道、背街小巷上的盲道,除了有“断头路”、机动车乱停侵占等老问题外,还有乱摆放共享单车这种新型的“拦路虎”,使得盲道成为了“陷阱”。如此,盲道不仅没帮忙,反而是帮倒忙。
盲道虽小,但它所承载的信赖与责任却很重。帮助盲人实现“独自出行”的诉求,是盲道建设的目的与价值。盲道在国内推行的时间较短,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推动,直到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才提出明确要求,城市中新建主路应铺设盲道。当然,盲道的建设和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看盲道的里程、覆盖率,而是要看相关配套设施是否完善、相应的监管是否强有力。
盲道的畅通与否,考验着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成为检验市民道德和文明的“试金石”。要想打造无障碍环境,提升城市文明度,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加快制定出台及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实现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将不占用、不损坏盲道的观念深入到市民心中。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汇智集慧解决盲道帮倒忙的问题,让盲道帮到忙,才能让残障人士的出行更加方便,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城市的尊重与关怀。
(作者系重庆高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