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 内蒙古篇】内蒙古特色的治沙之路

2017-09-05 21:51:44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内蒙古防治荒漠化启示

内蒙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这里有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中国北方唯一的大泽——呼伦湖。同时,还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特殊区位,赋予特殊使命。为了改变风沙干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内蒙古各族人民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取得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的骄人成绩,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崭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治沙之路。

重大工程托起生态脊梁

翠绿的樟子松挺拔矗立,沙丘上方方正正的黄柳网格清晰可见,黄色的柠条花、粉色的杨柴花和各类野花竞相开放,杨树、柳树迎风摇曳......在一片山花烂漫、林丰草茂的生态绿洲中,一座房屋废墟在满目苍翠中格外显眼。

这里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南沙梁。谁能想到,它以前竟是一片荒漠,由于沙进人退,当地还流传着“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的顺口溜。

今年已86岁的赵成祥老人曾是这座老房子的主人。据他介绍,他当时是林场职工,为了守住风沙带边缘,在沙地边盖起房子并住了下来……但到了1997年,他铲沙、挡沙的速度怎么也跟不上风沙蔓延的速度了。越来越厚的沙子漫过2米多高的屋顶,他只能后退500米又盖起新的房子。然而仅仅2年时间,房子就再次被沙子漫过,无奈之下,一家人只好搬到了县城。

“2000年之前,全是沙梁子,不用说树,就是草也看不见几棵,太阳一照,明晃晃地很刺眼。”这个一辈子被风沙赶着搬了4次家的老人,终于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的生态移民中,离开沙漠搬进移民新村,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当时该县的风蚀、水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

也就是在这一年,多伦县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1234...全文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