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奇伟黄柯周云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活动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洛阳市主动谋划,充分利用丰厚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普惠旅游”发展样本。这种以客为本、产品和服务性价比高、游客获得满足感较强的旅游综合供给方式,极大增强了游客的获得感。
突破口:第35届牡丹文化节推出四项惠民举措
1983年,洛阳成功举办首届牡丹花会,2011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并成为国家级重要节会,洛阳牡丹文化节不仅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与影响力,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每到牡丹文化节,牡丹公园涨价,城区限行,旅游年票受限,酒店餐饮价格飙升,使洛阳本地人对牡丹文化节始终保持着“礼貌的游离”。
2017年,洛阳市委市政府大胆改革,推出“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社会车辆不禁行、餐饮住宿控涨幅”四项惠民措施,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第35届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2493.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1%、13.07%。接待入境游客27.07万人次,旅游创汇7865.2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8%、14.99%;旅游景区(点)接待市民和游客1959.52万人次。洛阳市区主要星级饭店平均入住率达到88.63%。
“倒逼效应”:“三大转变”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强调:“今年牡丹文化节推出四项惠民举措,不单是为了惠民,也是要通过观念转变,倒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如今,“倒逼效应”已初步显现。
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转向“全域旅游”。“普惠旅游”既激发了本地群众的参与热情,又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牡丹文化节期间,各个牡丹公园及龙门、关林、白马寺等旅游景点游客爆满,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洛阳旅游由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变。
牡丹产业从“单一观赏型”转向“全产业链”。与国内同行业相比,洛阳观赏牡丹优势明显,其他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牡丹产业链“发育”不全。四项赏花惠民举措是一剂倒逼产业发展的“良药”,推动洛阳市牡丹产业逐步从单一的观赏向种植、观赏、科研、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