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补齐“看不见”的短板

2017-09-05 08:21:4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龙敏飞

“今天修水管,明天修燃气,后天装光纤”,一条马路被反复“开膛破肚”成为“拉链马路”的情况,在各大城市并不罕见。这些做法,或许的确是城市建设管理所需,但也产生一些现实问题:如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并且反复为马路“开膛破肚”总会浪费一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源于此,许多人都呼吁城市规划能否更有远见一些?如今,随着信息化不断普及,地下综合管廊这一集约化的功能空间,也引起越来越多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建造的管线公共隧道,其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热力、排水等都敷设在隧道内,实现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可为城市环境保护创造条件。若能确保工程质量,地面与道路可在50年内不会因为更新管线而再度开挖,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拉链马路”的出现,还能更好地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此前,住建部等发布一些文件,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顺应这样的发展需要,滇中新区大手笔、大投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决心与举动,值得肯定与点赞。因为这才是真正的“里子工程”,也是对中央城市工作精神的有力贯彻落实。

由于国内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所以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对各地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只是倡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这就是说,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种方向,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日本为例,其已经建设总长度超过2057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对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能取得这样的成功,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配套,他们从制度与法律层面出台了多项规定,如《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等,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到法律层面,这样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补齐“看不见”的短板,需要不断地完善制度与法律的配套,以便更好地筑牢“城市良心”,确保其在不久的将来能为民众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红利。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