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新能源智能化生产车间完美诠释了当下制造业“人退机器进”的新变局。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摄
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郭凌飞 易佳琦
六层楼高的“怪兽”自动生产新材料
走进一个密封很严的门,记者进入智能制造2号厂房,厂房温度适宜。伴随着并不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有一个6层高的“机械怪兽”引得记者仰望,那便是处理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场所,里面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
正极产品的原材料首先吊装到第六层,由自动开包站投放物料;第五层是自动称量系统;第四层是物料高速混合机;第三层是高速配料平台,进行自动装钵;第二层是除磁下料平台;第一层自动装钵,将处理好的原材料装到烧钵上。这些烧钵源源不断地自动送往高温窑炉,每个窑炉都有机器手,缺少烧钵了,这里机器手就动起来,抓着烧钵送窑炉,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结原材料形成了半成品的粉体,这些半成品离开窑炉后,自动进行粉体处理、烧钵清理,半成品的粉体送往下一个车间,清理后的烧钵则在传送带自动回来了,它们排着队回到了第一层,进入自动装钵程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动闭环。工厂内工人很少,也不从事重体力劳动,主要工作是控制、监测和维护。
100吨产品,杂质含量不大于2.5克
正是因为有了智能制造,杉杉能源的产品才能保持高品质。杉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旭在一旁介绍说,“现在产品的品质要求很高了,达到25PPB级。打个简单比方,别针大概是25克,如果我们1000吨的产品中掉入一个25克的别针,这1000吨的产品都不合格了。目前电池的生产对洁净度的要求,向半导体生产的要求靠拢。一旦灰尘颗粒数超标,可能就会造成鼓包等质量问题。现在我们的材料磁性物质的控制要求是在25PPB级(PPB一般指浓度单位,十亿分之一),即100吨产品,杂质含量不大于2.5克。”
在没有智能制造的年代,电池材料生产是利用大量工人进行作坊操作,进入厂房就像“洗桑拿”,工作条件比较恶劣、产品品质不高、不稳定,导致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全球电池材料生产都争相进入智能制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