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一处田园,两地家园

2017-09-04 08:15:5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有时候,不论是一次短暂的采风,还是几次深入的旅游,除了景致的变化,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我们,却仍囿于自己的经验,将行程美化为一种浪漫化的理想,看到村里80多岁还在扛大包的老奶奶,言语不通的一通指手画脚后,可能不过是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配上一句“劳动让老人长寿”。但是,这种长寿的后面,老人的无奈在哪里?一身的伤病谁来管?儿孙们到哪里去了?却根本不是我们所能关心的问题。和村里的劳动能手聊天,回来后,我们可能在工作报告里写着,“她的脸上,洋溢着因为劳动致富而闪烁着的幸福。”然而,她的真实故事,却也可能隐没在这客套的笑容之后,所谓劳动致富背后的辛酸,她或许只是不知道如何用言语去表达,而不得不为了满足我们引导性的问题,去敷衍了事地应答。

美国著名摄影家戴安·阿勃丝曾说过,每个人都很难深入别人的灵魂去体验他(她)的苦楚。幸福或不幸福,真正的乡村或乡村里生活着的人们,他们就在那,而描述者或想象、或写实,他们的生活,则在另一处。也许,只有发生了切实的关系以后,在良久的相处中,我们才能分得清,何为田园,何为乡村。山川壮美,人情深厚,邂逅式的相遇或者只能带来一次“戴着眼镜的观察”,没有真正处于那个位置,我们当然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而去似是而非地寻找答案。

这当然也无可厚非。自我陶醉,在一种小而确定的幸福中,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权利,当每一个,不去追寻所谓的终极意义,而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其所能地满足自己的趣味和需求,这种“小确幸”,同样是一种平等而和谐关系的体现。

一次乡村之行,一路的追寻,或者真正的意义,反而是把生活留给生活,没有“浸入”乡村,那么心中所念的“田园风光小确幸”也并非就是廉价的情感。不强求,不以居高临下的主观去臆测,这样,一处田园,才能稳妥自在地安放在不同的“家园”中,没有谁去定义谁,也没有谁去解释谁,大家都熨帖于自己的位置上,才能使一次乡村之旅生出它自己的风景。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