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苏联“骨碟”:X光片上的地下摇滚乐

2017-09-04 06:30:5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用于制作“骨碟”的刻录机

这张“骨碟”上保留着一双手的X光影像

“骨碟”上用手写体记载着曲目名称

美国摇滚乐明星比尔·哈利的《昼夜摇滚》在苏联很受欢迎

在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流行音乐爱好者想方设法获取最新潮的摇滚乐。一些狂热的乐迷发明了用废旧X光片翻录黑胶唱片的技术,从此,“骨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盛行于整个国家,在它短暂的生命中记录下一代年轻人的苦与乐。

---------------------------------------

第一次见到苏联时代的“骨碟”(Bone Music)时,英国作家斯蒂芬·科茨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时我在想,这是一张唱片,还是一张X光片?我把那东西捡起来仔细端详,觉得两者都像。”科茨告诉《卫报》,他几年前赴俄罗斯圣彼得堡旅行,在逛跳蚤市场时发现了这件奇怪的物品。“我把它带回伦敦,并为之着迷,这些刻录在X光片上的音乐把我带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从那时起,科茨开始了对“骨碟”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X光唱片:苏联骨碟音乐轶事》。他在书中写道:“与其他地下文化一样,有关‘骨碟’的历史细节难以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股风潮曾遍布整个苏联,从上世纪50年代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开始,逐渐传播到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

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刚刚摆脱二战的阴影,旋即陷入与西方的冷战。政府对西方的绘画、建筑、电影、出版物等加以严格限制,音乐也无法独善其身。当时,苏联的电台里只播放传统民谣,没有爵士乐,没有摇滚乐,几乎什么流行元素都没有。

电影《Stilyagi》刻画了这一时期苏联年轻人的精神生活。他们千方百计地打听欧美的流行文化趋势;他们开放的意识和封闭的社会环境形成强烈冲突,生逢其时的“骨碟”扮演了这些叛逆者认识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