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浩 李汉勇
“建起了自家的新房,算是真正扎根在这块土地上了。”看着村内道路硬化扩宽,美化亮化工程开始收尾,居住环境一天好似一天,在中老边境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界碑村,年近半百的吴君华感叹不已。从千里之外的昭通大关县搬迁至此,他和乡亲们在政府统规统建的安置点一住就是15年。今年,在扶贫项目支持下,他们撸起袖子重新拾掇这个“远方的家”。
曾经生活的高寒山区生存环境恶劣,2003年,吴君华响应政府跨州市移民政策,抱着“人挪活,试试看”的心态,举家来到这块边境热土。得益于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惠民举措,随着热区作物种植和务工收入增多,他家的年收入从刚搬来时候的几百元,增加到了如今的3万多元。和他一样,其他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有的村民还和当地少数民族结成了儿女亲家。这些变化,让他和一同搬来的290多户乡亲,更加坚定了“跟党走、奔小康”的信心。
党的好政策,让更多人在边寨安家立业。界碑村共有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在政府每户补助3万元、贴息贷款3万元的扶持下,村里又有40多户村民建起了新房,边疆群众正一步步圆着安居梦。沿着连通各个村民小组的水泥硬化路,漫步村庄,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30余盏路灯便利夜间出行,家家户户接通水电,配套了网络,实现厨卫入户,一个宜居新家园呈现在眼前。
人居环境改善了,村民同心奔小康的劲头更足。在村口的村委会活动室里,康平镇驻村扶贫干部文猛正组织村民开展咖啡、坚果等种植加工培训。得益于与村庄毗邻的勐康口岸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开街运营带来的新商机,今年,他们还打算新增民宿客栈、农家食馆等方面的培训。
“边民互市让口岸更热闹,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从界碑村步行5分钟就来到了勐康口岸,文猛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口岸建起了边民互市场所,边境贸易日渐活跃,每周五晚还有老挝特色烧烤夜市,周六则为中老两国特色商品“国际赶摆日”,成为当地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近水楼台的界碑村民琢磨起开客栈服务跨境游,已有村民到口岸“进口商品一条街”开起了特产商店,享受到了沿边开放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