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南京“开门规划”打开“洋视角”

2017-09-01 08:16:1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以新街口为坐标的原点,北上鼓楼,东北角是仙林,南下江宁,西达河西,再将这几个地名连线成区,Frank Hossack寥寥几笔便绘制出了自己对南京城市空间的“心理地图”,在“地图”和右下角,还写上“最爱和印象最深的是音乐台、老山、新建的地铁线路……”

昨日上午,南京市规划局邀请8位在宁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听取他们对最新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绘制“心理地图”,便是其中的一个生动内容。规划人士希望外籍人士把熟悉的路线、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街区画下来,借此了解他们对南京城市空间的印象。

在加籍人士Louise Liu看来,这为南京力倡的“开门规划”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受邀外籍人士感叹,即便在发达国家,向普通外籍人士敞开城市规划参与之门都很难,南京此举,无疑具有创新性。“很新颖,没预想到可以有直接对话政府的‘窗口’,而在澳大利亚,民众提规划建议,只能通过书信方式,效率不高。”澳大利亚籍创业企业人士廖堃说。

据南京市规划局总规处副处长张成介绍,南京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先后编制过4版城市总体规划,这些总规,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都引领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墨尔本、纽约、伦敦等都在制定2050年的发展战略规划,东京制定了到2030年的城市规划。制定指导城市当下发展并展望远景的规划,已是国际潮流。所以,南京决定编制法定期限2020-2040年的城市总规划。”张成说,聚焦未来20年的新一轮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本着“公众参与”“共同规划、开门规划”的原则,在公众参与范围上进行了扩充,此前广泛邀请专家、政府、部门、企业、市民谈建议、提想法,现在又邀请在宁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对总规修编展开畅谈,“在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已越来越多,他们眼中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提升规划工作的水平,并有助南京城市国际化。”

记者注意到,外籍人士对于城市规划的关切点并不宏大,而是大多聚焦在了补充和完善细微基础设施的“小事”上。不过,重视了这样的“小事”,就可以让城市通过精细规划彰显“温度”。

“上海有更好的生活标准,但南京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我选择来到南京。”Frank Hossack来自英国,他直白表达对南京的热爱,基于这份热爱,他和中国太太及另外的外籍小伙伴,一起创办了《南京人》杂志,说起这座城市的点滴发展、角角落落,他已如数家珍。“南京地铁是在宁外籍人士深爱的出行工具,我们喜欢的原因是它的全线站名、指示牌都有英文翻译版本。南京共有300多条公交线路,如果公交线路能仿照地铁,推出站台名等英文版,我相信将使南京更符合它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身份。”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