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人工智能加速“上岗”

2017-09-01 05:35:5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人工智能通过模仿人类的认知过程——观察、学习、组织语言、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从而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不同的是,由于计算机程序具有几乎可以在瞬间遍历各种数据库的优势,对于人类来说繁复的法律检索对人工智能来说其实无比轻松。

舒怡介绍,以国双的司法大数据团队为例,既有由从业8年的前法官、有十余年司法工作经验的前检察官、资深律师组成的专业司法团队,又有专攻人工智能算法的工程师团队,双方的经验、技术结合后,一幅庞杂的司法知识图谱便绘制完成了。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可以变成帮助法官、检察官提高工作效率的“小助手”。

创造力与社交能力仍是短板

当餐厅涌入机器人、汽车也能无人驾驶、围棋界诗歌界都有了机器人“选手”……是否会引发人类下一波“失业潮”?

“人工智能肯定会取代一些行业,导致一些人失业。这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已不稀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就如曾经电子邮件的出现,让一部分邮递员失业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让一些岗位“黯淡无光”,但这些岗位要全部消失也很难。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家全球机器人大公司都亮相了能在工厂中与人类配合的协作机器人,机器人已经开始在一些智能工厂代替部分工人。

“人类还有什么优势?主要是两点——创造力和社交能力。”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说,人工智能取代大量岗位最终将成为大势所趋,但人工智能征服人类的担忧完全不必出现。

李开复认为,人类中具备超强创造力的毕竟是少数,而大量创造力处于一般水平的人类,未来将主要在需要社交、沟通、关怀的服务业,发挥人类擅长社交沟通的作用。

此外,业界专家认为,过度看重人工智能影响力的“AI通用论”也是一个应该避免的认识误区。例如,即便不考虑司法伦理等因素,在法官、检察官等包含复杂经验的行业,人工智能只能长期担任人类的“小助手”。

“客观地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机器还不具备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国双司法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石鹏说,与其他行业相比,司法行业具备逻辑性极强、对知识库和经验要求极高的特点,那些可供机器人学习的“素材”大量散落在人类的经验和大脑中。在“机器人法官”诞生之前,人类还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把这些散落在各体系中的知识、经验“翻译”成机器可学习、理解的形式。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