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是谁让外卖小哥“拿生命送餐”

2017-09-01 05:25:5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连日来,“拿生命送餐”的外卖小哥成了舆论场中的“悲情主角”。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发生了76起涉及外卖行业的交通事故,平均每两天半就有一名送餐员死伤;还有调查称,每20个送餐员,就有3个遭遇过交通意外。

逆行、加塞儿、闯红灯……马路上,外卖小哥总给人留下这样的身影。车流之中,他们为何行色匆匆、疲于奔命?规则面前,他们为何罔顾安全、铤而走险?首当其冲恐怕就是外卖企业略显畸形的“差评机制”:一单超时,一趟白跑;一次差评,几天白干;一次投诉,半月歇菜。在这样的报酬评价机制下,“快、更快、再快”就成了外卖小哥的唯一追求。在用户差评和舍命狂奔之间,他们无奈地选择了后者,将安全抛在了脑后。

现如今,“差评”已经成了外卖和网购企业的指挥棒。我们当然不否认蕴含其中的用户导向,也相信此举能倒逼服务质量改善,但当这种机制走向极端,成为捆绑外送员的枷锁,就很可怕了。其实,订单超时与否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其中有很多非人为可控的因素,比如极端天气,比如路遇堵车,又比如出餐延误,等等。而当这些所有的因素归结到外卖小哥那一人一车上,“快”就成了其“不能承受之重”。这样的重压,竟可以让人在电梯里急得跺脚大哭,也可以让人因乱停车被扣后向交警下跪。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总是弱势的送餐员“挨板子”?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对外卖小哥抱有“恶意”。作为交通参与者,看到满街乱窜的外卖车子我们心生厌烦,想让他们少一点、慢一点;而作为点餐者,当外卖久等不来我们又不免心情烦躁,抱怨为什么这么慢。当此之时,我们何尝不能自问:如果我是外卖小哥?是的,就眼下来看,“不希望乱”和“想让他快”本身就是冲突的,多一点换位思考,或许就能多释放一些善意:点餐时,早做打算,尽量避开高峰;接电话时,叮嘱慢一点,安全第一;超时了,别上来一通数落,和气沟通。这些,并非是折损自身权益来同情他人,而是在相互理解中,找到让双方都舒适、平衡的状态,而这一定程度上也标注着整个社会的成熟度。

速度不是第一,安全才是第一,外卖小哥身上的“发条”该松一松了。来自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他们在路上就能跑得从容一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