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一元钱购画”刷爆朋友圈:公益不只是悲情更有快乐

2017-08-30 09:43:06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近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色彩亮丽、风格奇异的绘画刷屏,不少人也花了1元钱,购买了一张画作为屏保,真可谓“最美的刷屏”。这个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的一个公益活动,名为“小朋友画廊”。这些画的作者最小11岁,最大37岁,都是自闭症、脑瘫和唐氏综合征患者。用户每购买一幅自闭症儿童的画作,就相当于向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该项目旨在消除社会偏见,帮助这些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相关善款将用于帮助这些受助群体。

这个互联网+艺术+公益的创新传播项目,可能是今年一个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对于中国的公益圈来说,尤为难能可贵。以前的很多公益活动和传播,都是圈内的自娱自乐,很难扩散到行业之外。如今这个“用艺术点亮生命”的项目,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将会深刻地影响公众对于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的关注,是非常成功的公益传播。

从2014年的“冰桶挑战”这个从国外进口的著名传播案例开始,中国的公益传播创新越来越有创意。近些年来,“为爱行走”“为爱奔跑”“善行者”“一个鸡蛋的暴走”等公益活动,以创意、体验、快乐、分享等方式,吸引民众关注并参与其中,同时最大化地扩大活动的社会效应。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公益模式的兴起,它们改变了传统公益表现形态,塑造出了全新形态的公益,同时更新了内在新理念,改变了人们对公益的旧有观念:即,原来公益不只是苦难、悲情、怜悯等,还有快乐、新意、体验,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够让生活更快乐。

这里有必要简单回溯下中国公益传播的发展历程。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前,中国其实是处于“弱公益”时代,公益发展薄弱,行政过分干预,官办的社会组织垄断公益市场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个阶段的公益,多是苦情催泪、大爱无疆、众志成城之类的慈善倡导和动员模式。尤其是媒介平台上,都是在展示受助者的悲情、无助、可怜,以此触动受众的情感,实现捐款、捐物等公益慈善行为。而这只是一种初级模式的“重公益”。重的背后,是道德绑架(地震中哪家企业、哪个名人没有捐款或者捐少了,都会被公众讨伐),人们对于公益会有道德、情绪、心理、心灵上的重负。另外,公益的成本也很重,公众参与、发起公益的门槛等也很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