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影评应以怎样的专业态度叩击人心

2017-08-30 09:37:1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影评人沦为宣传和营销的“帮腔写手”和“贴身保镖”,或被资本“绑架”,或被“键盘侠”用以宣泄情绪,独立的发声不断被各种利益攸关方所干扰,稀释了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说,凡是拿了片商红包所写的文字,其实都不能叫做影评,本质上都是公关软文。某些影评与电影生产、宣发、营销构成了一个产业链,孰不知评论只有脱离利益关系才能保持独立,它不应成为创作的附庸或者生产链条上的环节,而应是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存在。

影评不能被创作者的逻辑所影响,也不能被市场的逻辑所绑架。缺乏公信力的影评,不仅会扰乱电影市场,还会影响电影观众观影判断。针对影评“失范”问题,张珊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刊载影评的媒体自身应在影评稿件的质量监管方面多下功夫。媒体要担当起传播优秀影视文化的责任,不仅要让影评内容新鲜有趣,还应对文章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故事情节、历史常识等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她补充说,毕竟媒体从业者中,少有影视评论方面的专家,所以媒体还需努力挖掘更多有诚意、有良心、知识结构完备的专业影评人。

网络影评充斥人云亦云、良莠不齐之作,有些评论是在对电影历史无知的状态下写成的。他们不仅没有对电影文化传承的温度,对一些重要节点的人物、故事、细节一片茫然,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引导作用非但不见增长,反而生成大量信息垃圾。作家阎逸认为,传统影评人会特意强调影片与社会、历史、及现实情况的关联性,其主观上会从一定社会语境入手,联系时代特点、作家生活经历,考察电影作品的社会功用。正因如此,他们的影评能够给予观众以社会观念、创作意图、文化表达、乃至现实哲学等方面的指导。反观当下多数影评人,其影评多为简单的故事梗概,只注重影片的内容表达,特效设置等表层信息,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今年年初贺岁季,三部影片被指遭遇网站“恶意差评”,引出官媒谴责,一场“电影产业受伤拿差评当靶心是否合理”的争论愈发激烈,更多声音开始反扑。对此,徐可认为,电影评论中,出现差异性和多元性是很正常的,中国电影行业中许多缺乏诚意的作品经不起批评,电影制作者绝不能将所有的反对的声音一律划为恶评,一厢情愿地沉浸在“观众不能理解自己”的幻觉中。她补充说,真正让恶评闭嘴的杀手锏是电影质量。优秀的电影是不会差评如潮的,相反,好的电影往往能用口碑弥补资本资源上的弱势。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