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致敬“文学地标”(大地漫笔)

2017-08-28 05:16:5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一场“上海文学地图朗读接龙”活动精彩呈现。近二十位作家于十小时的时间里,在上海书展现场、上海作协、上海文艺出版社、巴金故居、柯灵故居、茅盾故居、鲁迅纪念馆、左联纪念馆、思南文学之家、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等十处上海的“文学地标”,接力朗读上海本土作家或与上海有过关联的作家的作品。

这项别出心裁的文学活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之所以受到关注,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文学,它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次致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仿佛一种姿态,鲜明地向公众标注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学地标”,同时擦亮了这些地标。它让人们看到了一幅特殊的上海“文学地图”,并通过这幅地图,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浓浓的文学氛围和文化气息。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是多么美好。

事实上,不只是上海,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文学地标”。这些“文学地标”,也许是某位著名作家生活过的故居,也许是某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之地,也许是文学史上某些大事件发生的地方,也许是某处知名的文学活动场所……它们都与文学有关,同样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在这些实体的“文学地标”背后,蕴藏着的是无形的丰富的精神财富:那些闪光的名字,让人们知道并走进了这座城;那些难忘的故事,构成了这座城珍贵的历史记忆;那些不朽的书写,塑造着这座城的气质,延续着这座城的文脉……

这样的“文学地标”其实散布于很多地方。记得上大学期间有一门课程,当中的一项课外作业,便是找寻曾经在我们的校园里求学、工作过的作家们,当年在这里读书和生活的场所——这些,不正是一所大学的“文学地标”吗?当找到那一处处场所时,我吃惊的是,没想到就在自己所求学的校园里,竟然生活过那么多赫赫有名的作家。这也让我重新认识并思考起身边的校园来,原来,它不仅是一个求学之地,更是一个历史岁月的见证者,一个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一个富含文化积淀的矿藏。在这样的地方求学,是多么自豪。

我们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的“文学地标”。我们所期待的是,会有越来越多诸如“上海文学地图朗读接龙”一类的活动和创意,让人们走近那些“文学地标”,让“文学地标”的光芒,照进我们的生活,照亮我们的世界。

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致敬!“文学地标”。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