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再读“中国白”(艺坛走笔)

2017-08-27 03:16:5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随着“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白”成为京城内外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热点。瓷是我国的重要发明和创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瓷,按颜色可分为青瓷和白瓷,按功能则包括器皿和瓷塑。“中国白”,是人们对德化白瓷的美誉;瓷塑,是“中国白”的代表性艺术创作。然而,创作界、理论界、收藏界似乎对“中国白”及其艺术创作,仍有不少误读和误解。如何正确解读“中国白”?

“中国白”,首先是瓷,不是陶。“陶瓷”虽是合称,但实际上陶与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陶与瓷的差别多多,主要表现在:材料之别,陶土与瓷土;烧成温度不同,低温与高温;陶常不施釉,瓷施釉;胎体致密度,陶低而瓷高,等等。“中国白”符合上述所有瓷之要素,是典型的瓷。

“雕塑”与“陶瓷”一样,也是个复合词。在艺术创作上,雕与塑同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来讲,雕是指去掉竹木、玉石等“完整”材料上多余的部分以造型,塑则是指将泥土等“非完整”材料通过“堆”等方式进行造型。因此,前者可谓“减法”造型,后者则是“加法”造型。瓷塑,是塑而非雕,是典型的“加法”造型。“中国白”之造型艺术,称为“白瓷塑”远比“白瓷雕”精准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在德化瓷塑创作界盛行已久的“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等八大技法,不仅显得牵强附会,而且已经造成概念混乱,理应予以厘清。

“中国白”的传统烧造技艺,早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他诸多传统陶瓷烧造技艺一样,“中国白”的传统烧造技艺,也可区分为“烧”之技艺与“造”之技艺。“中国白”在泥胎上完成瓷塑之“造”,柔软的瓷泥无疑大大降低了其技术难度和技术含量。即是说,仅就瓷塑之“造”而言,“中国白”的技艺特点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中国白”的“烧”之技艺,却值得大大炫耀,因为它合理地处理好了在高温烧制下瓷土18%左右的收缩率问题。德化瓷塑题材多样,泥胎各个部位薄厚严重不均匀。因此,能否熟练掌握烧制中的收缩率,是决定“中国白”艺术创作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写实创作。“中国白”能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正得益于其数千年“烧”之技艺的不断精进和完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