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高山气象守望者

2017-08-26 14:05:5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日落的时候,王芳要给日照计换试纸,换下来的试纸一张都不能缺失。尽管现在气象观测自动化,但是为确保数据的完成和及时,仍然需要有人值守。

尽管数据采集实现自动化,但也要求观测员每小时巡视一次,检查数据上传情况、采集是否正常。

王芳把观测站的宿舍收拾得干净整齐,屋里摆满绿植。休息的时候,王芳会绣十字绣、粘钻石画打发时间。

斋堂站2015年全面实现自动化,这里观测到的数据是北京市天气预报的基础数据,所以要求不能有缺失。

王芳手机里没有全家合影,因为“凑不齐”。她说丈夫生病后开始喜欢和她照相了。

每天三个时间点,王芳需要手工输入天气现象。

再恶劣的天气也挡不住王芳按时巡查的脚步,赶上加密观测,彻夜不眠也是常事。门头沟斋堂镇高山上的一栋建筑就是她的“家”和单位,她在这里坚守了22年,她是斋堂气象观测站的一名观测员。

王芳1969年出生在门头沟,婚姻使她走进了一个气象家庭,也开启了她22年的观测员生活。王芳的公公张成忠是斋堂气象站建站的元老之一,有“门头沟小神仙”之称,可见其观测水平之高。婚后王芳住在门头沟气象局家属院,“那时身边邻居都是搞气象的,家里人也有搞气象的,天天听他们说,慢慢就对气象感兴趣了。”1995年5月,王芳考取了地面气象观测上岗证,成为了一名预报观测员。

王芳供职的斋堂站坐落在海拔440多米的九龙山上,观测场原来是片坟地,荒山野岭,没有人家,气象观测又是独自一人值班。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当年26岁的王芳来说,相当艰苦。初次独立值班正值北京汛期,当时一天观测四次,不管有什么状况,都得出去按时完成观测。尤其是凌晨两点时,王芳每次都硬着头皮,壮着胆子出去观测。

斋堂站距离门头沟的家60公里,即便是现在坐公交车也要两个多小时。初到斋堂站时,王芳的女儿不足4岁,为不影响工作,只好把她留在爸爸身边。该上学了,孩子爸爸工作也忙,王芳只好把女儿接到山区,跟着她在斋堂镇的小学就读。在女儿上学的这六年当中,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王芳几乎没时间去接送孩子,都是女儿独自一个人爬山上下学。2002年11月,王芳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从怀孕初期到生产前一周,她一直坚持工作。生完孩子不到一个月,她就又带着未满月的儿子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她带着小儿子在斋堂站,一家人又过上了两地分居的日子,最长的一次半年没回家。

王芳和丈夫结婚27年,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2014年8月,王芳的丈夫因肝硬化导致胃贲门高压引起食道血管破裂大出血,一个星期发了7次病危通知书。病情刚刚好转,她又回到斋堂站值班。三年间,王芳工作忙,没人愿意替班,也不能请假,都是丈夫自己跑医院拿药复查。2017年初,丈夫又查出了肝癌,她也只是请了几天假,陪丈夫做完手术,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她在斋堂气象站工作了22年,有15个春节是在单位过的,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单位,年夜饭就是煮点速冻饺子。打个电话给家里,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就算是过年了。

工作的这些年,王芳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人,自学成为业务能手,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续学院的大气科学技术课程,拿到了大专文凭。因为工作环境的艰苦,斋堂站长期只有两位观测员,年轻人都调走了,只有王芳坚守在这里。由于是农村户口,再有一年多王芳就可以退休了。她说“要是局里需要,我还接着干”。

本报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 J129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