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洪水警钟要长鸣

2017-08-25 08:27:2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霍海澎

如果再有一次这样大的洪水怎么办?

在遭受“7·26”洪灾之后,这是一个子洲、绥德所有干部群众不愿再提起但又不得不问、不得不思考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还应该延伸到其他城市,尤其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陕北各城镇。

翻开《绥德县志》,历史上的水患记载清晰明了,洪水曾流及城垛下二三米,流及“天下名州”题字之下。位于大理河绥德城区段的绥德水文站自1959年建站以来,也曾记录下1977年8月5日流速达到2350立方米/秒的曾经最大洪流。当然,今年7月26日,该站工作人员在洪流中坚守记录下了该站建站以来新的最大洪流——3160立方米/秒。

依河防洪筑堤,是多数沿河城市的必然选择。子洲、绥德两县,尽管是处于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国定贫困县,地理上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但沿河修筑堤防一直贯穿着两座县城的现代发展史。

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两座县城的城市建设用地极度匮乏,绥德由“二水绕城”逐渐发展为“二水穿城”,整个城市发展一直被山和水围困。因而,在河川台地上建城是唯一的选择。子洲县城两山夹一川、一河,也只能在川地上建城。于是,河堤、楼房、商铺依次建立,河道被不同程度侵占,城市发展变得十分不理智,人们似乎忘记了洪水的危害,直到洪灾为我们敲响警钟。

此次洪灾中损失惨重的绥德城区大理河沿岸,是绥德县城的中心地带之一,绥德中学、绥德一中、榆林一院绥德院区、绥德县体育馆均分布在大理河岸沿线。拥有39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大理河,在绥德城区汇入无定河之前,河道宽度百余米,有的地段仅有五六十米,沿河桥梁众多,河道泄洪能力大打折扣。

事实证明,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绥德、子洲“7·26”洪灾已经说明,只有退城还河,重新寻找城市发展路径,才能够避免在下一次洪水来临之时遭受更大的损失。

洪水的警钟,不仅在于敲响,更应当长鸣。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