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6块石碑残片 见证“蜀学之盛冠天下”

2017-08-25 07:26:5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8月10日晚,四川博物院对外开放文物库房,六块刻有文字的石碑残片被隆重推出,它们是著名的“蜀石经”残片。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介绍,从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开始,历经近两百年刻成的蜀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这么大规模来展示儒家经典。它与文翁石室等一起,成为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十三经”由蜀石经起确定

保存在川博文物库房里的蜀石经残片,每块几十厘米大小。历经1000多年,残碑上的文字需要凑近了才能辨识。然而这几块不起眼的石头,却成为四川博物院公认的镇馆之宝。舒大刚介绍,正是这几块石碑残片,得以用实物的形式,证明历史上备受尊崇的蜀石经的确存在过。

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古人就习惯把经典著作刻在石头上以便永久保留。“书之竹帛,镂之金石”,广泛存在于佛经、儒经等经典的记载和传播之中,而这些刻了文字的石碑,就是“石经”。舒大刚说,中国历史上有7次大的刻经,其中一次便是后蜀广政元年开始镂刻的蜀石经。因为这套石刻共刻录了儒家13部经典,又称为“蜀刻十三经”。

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华夏大地战乱频繁,偏居西南的四川,成为相对平静的一方乐土。后蜀广政元年,为弘扬儒家经典,蜀相毋昭裔开始主持石经的篆刻。蜀中著名的书法家张德昭、孙逢吉等手写上石,再遍邀能工巧匠凿刻,直到180多年以后,儒家的《周礼》《论语》《孝经》《易经》《公羊传》《礼记》等13部经典全部被刻于1000余块石碑之上。舒大刚说,从此开始,儒家经典文献的总数正式确立为十三经,“所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完全可以说由蜀石经起确定。”

刻录洋洋洒洒十三部经典的石碑,被后蜀立于蜀郡最高学府文翁石室。除了立体展示,还广泛拓印流传。更值得一提的是,蜀石经还首次在典籍之外,将注释同时刻于石碑之上,方便公众阅读理解。

这是中国历代石经刻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因此被学者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

石经残片千年后现身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