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我这样给孩子讲国学

2017-08-24 06:23:0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学生对国学课本身就有疏离感,如果仍旧一成不变地采用“造境”的方式来上课,可能效果就会更差。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个问题,我在国学课上尽可能采用“借境”的方式,也就是充分利用任何一个可能的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情境,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刮大风的时候,我就和学生玩飞花令,说说带有“风”字的诗歌;在下大雨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一讲在古代经典中关于雨的描写有哪些,古人从这种天气现象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学生发生矛盾、做错事,互相推卸责任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这样的“借境”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从心理上也更愿意接受。

当然,这个“借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远比“造境”要困难。因为“造境”是固定的,可控的,而“借境”则是随机的,不可控的。显然,“借境”需要老师有更多储备,要像魔术家的帽子一样,随时随地变出奇妙的东西来。为了能更好地“借境”,我会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储备。比如,“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这些是在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我就会分门别类地系统整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用经典可以做怎样的深入解读,我也会有意识地积累。在这些“境”发生的时候,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不经意之中讲给他们的,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实际上是老师长时间有意识积累的结果。

单一与多元

国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广泛。甚至有人说,“国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对待国学的态度,每个人也大不一样。崇拜国学的,认为国学可以解决一切,甚至觉得只要背诵了多少古代经典,就能成贤成圣。反对国学的,则把国学贬得一文不值。

我虽然热爱国学,但绝不迷信国学,不相信国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指望着通过倡导国学来解决一切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虽然经典所讲的道理可以穿越时空而来,但是这种穿越时空,必然要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它的生命力。同时,国学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哪一种文化,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都是在适应它的时代和环境之下产生的。在科技日益发达,地球成为地球村的情况下,哪一种文化都不是全能的,都不是普世的,都需要有其他的文化来补充,来碰撞。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不断吸收外来的各种文化中不断前行发展,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