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挺进“世界级” 不能“等风来”(品牌论)

2017-08-24 06:22:5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顺势而为的哲学,凡事强调借势而上、因势而动。中国制造的发展历史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借助改革开放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大势”,依托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力,终于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独占鳌头,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这也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只靠“借势”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自然资源形势严峻,过去享有的天然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正在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造势者”之一,单靠“借势”,已经不足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长远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否拥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也是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需要打造出一批“世界级”品牌。而在企业层面,目前许多中国品牌也都纷纷设定了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的目标。

然而,在打造“世界级”品牌的过程中,许多企业还在“等风来”,仍然无法摆脱过去的“借势者”和“跟风者”思维。

例如,部分企业缺乏对自身品牌形象的独到见解,而是在品牌建设中“跟风”国际巨头的做法,包括大量收购足球俱乐部等与自身业务不相匹配的海外企业等,认为这样就能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如,一些企业试图借助科技革命的风潮,在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大量布局,却在真正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乏善可陈,最终陷入“概念化”的怪圈。再如,少数企业热衷于乘借国家支持打造中国品牌的“政策东风”,希望以此来获取红利。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在“风向”的把控上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里,将打造“世界级品牌”与实现“世界级销量”画等号,以至于对销量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品牌形象的重视。事实上,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上仍然留存的价格优势,许多中国产品在销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并非难事。然而,销量进入“世界级”并不意味着成为世界级品牌。没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忠诚度,一时的销量则如空中楼阁,十分脆弱。

因此,挺进“世界级”,中国品牌不能“等风来”,走过去单纯依靠借势的老路,而是要有独当一面,主动“造势”的魄力,勇于站立潮头,让自己成为“创新者”和“引领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塑造出一个让全世界民众信任、支持的品牌形象,让中国经济大厦根基更牢,直插云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