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精气神兼具 无真迹的大师展也能火

2017-08-23 04:16:4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观众在现场参观米开朗基罗雕塑复刻作品。图片为本报记者 于园媛摄/光明图片

观众在现场参观《大卫》雕塑复刻作品。图片为本报记者 于园媛摄/光明图片

展览现场还原的艺术家工作室场景。图片为本报记者 于园媛摄/光明图片

观众在现场参观湿壁画临摹作品。图片为本报记者 于园媛摄/光明图片

8月20日,正在鸟巢文化中心展览的“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展厅里,人们在静静观赏。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大师有着不言自明的号召力,吸引来不少观众,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结伴而来的情侣,也有带着孩子的父母。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大三学生牛博赛刚走进鸟巢文化中心的展厅,觉得有点失望:“前面这部分怎么全是喷绘的复制品啊。”

过了一会儿,他给记者发来微信:“我刚才说错了,看到后面感觉太好了。”展厅往里走,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创世纪》湿壁画的临摹作品、古纸复制素描,以及《圣殇》《酒神》等翻模雕塑,其中尤为醒目的《大卫》雕像为世界上仅存三件之一的1∶1原模复刻。这位学了三年雕塑专业的大学生说:“近距离观察,能看清线条的作用、素描的节奏,看清雕塑上的起伏和深度,这是靠图片或讲解体会不到的。我觉得原作也好,复制品也好,其根本价值在于内容,不必太过纠结于形式。”

近几年来,“西方大师展”纷至沓来,无论是公立美术机构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还是商业机构如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展出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等等,都受到观众追捧,甚至出现一票难求、人数限流的火爆场面。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展览方式进入大众视野——采用原作复制、高科技呈现、精心布展的形式推出的大师展,似乎“只有大师之名、没有大师之实”,那么,观众为何会愿意为“无一件真迹”的展览买账?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