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垃圾分类14年坚持的背后

2017-08-22 14:56:3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小区内的一组分类垃圾桶。

厨余垃圾处理机。

小区内的一组分类垃圾桶。

厨余垃圾处理机。

自2003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东城区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的厨余垃圾处理机已经持续运转了14年。这个仅有7栋居民楼、400多户居民的小区,凭借多处到位的细节渐成社区垃圾分类的典型样本。

居民? 只有一个桶时 会犹豫垃圾往哪儿放

每次做饭吃完,再拾掇好厨房,俞柏声总要仔细地将蔬果皮核、剩饭剩菜与包装袋、塑料盒等区别开来,分别投入墙边一灰一棕两个垃圾桶。70岁的她还记得2003年入住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时,物业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的阵势,“每家发一本小册子、送两个垃圾桶。天天有保洁员在垃圾桶旁边解释、引导……”

此前,俞柏声住在一幢老式居民楼里,垃圾需要从每层的垃圾道开口处丢进去,直通一楼。这种倾倒垃圾的方式极易造成堵塞,夏天气味尤其强烈。到了新家,听说小区要推垃圾分类,她拍手叫好。“环境收拾得整洁一点,自己呆着也舒服。”

对曾在美国子女家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识了外国人“每户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院子里草、叶子都单独分出来”的俞柏声而言,垃圾分类算不得陌生。经过一番熟悉和学习,她很快“上手”,并且尤为积极主动——除了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还在饭桌下摆了个大纸箱,专门盛放报纸、纸盒等可回收物。电视旁的一个小袋子,用于收纳旧电池等有害废弃物,攒多了就送到小区专门回收的地方。

俞柏声笑言,80多岁的老伴“特别支持自己工作”。亲戚朋友到家里来,有时扔错了,她也会纠正。“比如吃完的梨属于厨余垃圾,外面包装的网,需要放入普通垃圾箱。”在她看来,垃圾分类的宣传已经做得很到位,“相关介绍、画的图啊特清楚,而且根本不费劲。就看你认不认真,自不自觉。”

一晃14年过去,俞柏声家里的垃圾桶早已不知换了几拨儿,垃圾分类却始终坚持了下来。如今到不需要分类的地方,她还有些不习惯。“只有一个桶时,会犹豫往哪儿放啊?看着也有点着急,希望更多的地方能推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