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香港援建“数字卧龙”建成全国首个信息化管理保护区

2017-08-22 07:18:3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半个月前,一只野生大熊猫穿过五一棚区域。在卧龙特区卧龙镇,卧龙管理局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袁莉在大屏幕上,不仅能看到它的行进画面,还有行进速度、预估体重及健康评估数据。

大屏幕、摄像机、传输光缆和语音塔,构成了“数字卧龙”。通过这套系统,“撒尿圈地”的大熊猫、神出鬼没的雪豹、重点路口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从2014年底开始,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保护区。从“传信靠吼”到“数字卧龙”,香港援建功不可没。

过去

通讯条件差数据采集难,管理盲区多

卧龙20万公顷的土地上,共分布着81种濒危动植物。

在卧龙特区耿达镇林业站站长张兴国看来,以往的管护方式,很难将所有工作“搞巴适”。他每天的巡山路线往返12公里,其中有8公里属于通讯信号盲区。也因此,张兴国养成了进山时不带手机的习惯,“没得用处,带它做啥子?”如果遇到意外,他只能见机处置,“如果遇到有人盗猎,我一个人肯定搞不定,叫人支援也来不及。”

“以前的管理手段确实跟不上。”卧龙特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内绝大部分为原始森林,加之地形复杂、基础设施滞后,“手机不通”是常态。“护林员一般单独行动或者两个人一组,万一遇到盗猎团伙,或者被野兽攻击,咋办?”以往发生过多起牛角羚伤害护林员事件,护林员往往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苦恼的不只是护林员,还有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

卧龙保护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冬春季节防火压力居高不下。这些,均是卧龙日常管理中面临的现实压力。

管理手段的滞后,不仅让动植物本身的安全保障无法升级,也让更多的自然奥秘探究限于停滞。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工程师黄炎说,卧龙现有野生大熊猫140余只,是国内拥有野生大熊猫最多的区域,也是最适宜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的场所之一。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很难弄清大熊猫种群间联系状况和正在接受野化培训大熊猫的动态。要掌握野化大熊猫的最新数据,只能靠人工布点观察,“在山里头跑,用纸和笔记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