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黄宗科:为书青史坚守13载

2017-08-21 08:31:4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李晓军 通讯员 赵智宝

2017年6月27日,新编《岐山县志》首发式在岐山县举行。这是一部继1992年版《岐山县志》的续志,约140万字,涵盖了1990—2010年21年间岐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尤其凸现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岐山的一个窗口。

近日,记者采访了岐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兼《岐山县志》主编的黄宗科。与他交谈中知道,自2004年10月,岐山县二轮修志工作正式启动,到2017年6月这部“巨书”正式出版发行,黄宗科坚守了13年。

二轮志编纂工作开始后,作为新编《岐山县志》主编的黄宗科首先从篇目设置上实现突破,特意增加了《艺文》和《方言》两个篇目,为新志增色不少。

在县志编纂中,黄宗科除了统筹全部业务外,还亲自上手进行编纂,总结经验,指导其余编辑,大大加快了编纂进度。工作中,为了赶进度保质量,黄宗科常常没日没夜地伏案工作。为了弥补资料,他多次下基层,跑企业,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数据,甚至马不停蹄地连续几天时间去求证和推敲。

2012年,正是新编《岐山县志》关键阶段,恰逢岐山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县档案馆争创国家二级档案馆需要人手,大部分编纂人员都去参与相关资料的准备。为了在当年底完成《岐山县志》初稿任务,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独自一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牺牲休息日,加班加点,吃住在单位。白天,他下基层补充、核实资料,晚上进行总纂。累了,他就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喝口矿泉水,饿了就泡方便面充饥。

黄宗科把志稿质量视为一部志书的生命,严把志稿质量关。他对志稿中的疑问逐一考证,对语言字斟句酌,对版式精益求精。有些单位送来的志稿资料性不强,他就自己深入基层单位,重新搜集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对质量较差的志稿,自己重新设计篇目,重新采集资料,进行重写。《文物志》的初稿不尽人意,2013年,黄宗科就深入县文物单位,走访文物工作者,征集文字资料20余万字,收集文物照片120余幅,用了3个月时间,重写了《文物志》,内容较前更加翔实生动。

编纂志书过程中,每一稿出来后,他都要求编纂人员至少要逐字逐句地看三遍以上。在后期印刷之前,黄宗科花了一年多时间进行精雕细刻,细心打磨。在志稿进入印刷厂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与其他编纂人员将志书仔细阅读校对了不知多少遍。

出版后的这部“巨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流畅,具有较高的资政、存史和典藏价值,受到方志专家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