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反思实习造假

2017-08-21 08:27:4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刘晓宁

据媒体报道,正值暑期高校学生实习高峰期,一些网络平台上有人售卖虚假实习证明,价格从20元到200元不等,有的甚至还可以“私人订制”——49.9元一份还“包邮”,可回访可刻章。

从象牙塔走入社会,如果从第一份工作才开始启动历练,那么给学生留出的选择空间就会非常局促,不仅是对常规流程的熟悉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力有不逮,而且也导致成长速度慢,可选择就业的范围更小。因此,最好的锻炼和成长方式便是在毕业前,来一次历练,走入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高校设置寒暑期实习环节是出于善意,期望学生们都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消化吸收,并将之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现实的适应能力。高校实习如此重要,为什么还会出现“实习造假”等问题呢?

这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学生的选择不同,一些学生是受考研等一些学习计划影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实习,但还有一些学生存在一种惰性心理,图省事整个假证明,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从实习单位角度出发,很多企业过于注重效率,常常把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认为对实习生进行短暂培养浪费企业资源,不愿接纳实习生;与此同时,多数高校是将实习经历算入学分,与能否顺利毕业挂钩,加之类似种种问题,让实习变得有些走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当然,分析了客观原因,我们还应进一步反思,身处这种“严进宽出”教学环境下的大学生,是否应该放松自身的学习和素质培养?对于这样一种“半自发性”兼“半强制性”的学习实践行为,学校应该给予什么态度?是否应该划分不同群体,为需要的学生安排一些与专业对口、针对性强的专业性实习?

实习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加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还需要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不断完善机制,出台相应的实习保障措施,对学生们多一些引导、多一次机会、多一份关心,让更多学子在大学中不只收获到知识理论,还能在走出校门时具备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与素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