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欧洲“毒蛋”引发食品信任危机

2017-08-20 14:06:2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巴黎8月20日讯(记者 陈博) 近日曝出的欧洲“毒鸡蛋”事件后续影响不断发酵,除了身处事件“风暴眼”中的荷兰、比利时、德国等西欧国家深受其害,包括亚洲的韩国等世界其他禽蛋市场亦“闻蛋色变”,一方面收紧了对本国氟虫腈农药的使用管制,另一方面则加强了进出口检疫力度,将欧产鸡蛋“拒之门外”。事实上,共同食品安全检测机制一直是欧盟近年来引以为傲的一项一体化成果,欧盟对食品安全检疫的标准更是以严苛而著称。不过随着此次“毒鸡蛋”事件的曝光,欧洲乃至世界消费者对贴有“欧盟制造”标签的食品信心度必将大打折扣。

  “毒鸡蛋”事件对欧洲民众的心理与日常生活影响还是相当明显的。首先,欧盟国家间食品流通度极高,在比利时吃到的西瓜基本产自于西班牙或者希腊,而德国超市里的蓝莓则多数为荷兰种植。因此荷兰“毒鸡蛋”对欧洲各国的“传染”速度极快,目前包括比利时、德国、法国、瑞典等多达16国市场上均发现了含有氟虫腈成分的鸡蛋,部分当地超市内的鸡蛋货架要么是标出“打折”字样,要么便彻底停止出售鸡蛋。一位曾在中国常驻多年的欧洲记者打趣称,鸡蛋占据了欧洲人每日餐桌近三分之一的分量,聪明的中国人可以用豆腐脑代替鸡蛋羹,但我们欧洲人如果没有鸡蛋,的确会在下厨时“发懵”。目前尚不得而知“毒鸡蛋”风波何时得以平息,但最近荷、比两国互相推卸责任以及欧盟迟缓的应对则不断点燃着当地消费者与商户的怒火。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欧盟境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欧盟委员会于1992年专门就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修改了《欧盟条约》,修改后的《欧盟条约》特别赋予了欧盟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权限,旨在保证欧盟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自此,欧盟的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风险监管以及市场流通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欧盟还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了成员国层面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利与义务,堪称为食品安全上了“双保险”。

  不过事实证明,欧盟的食品“双保险”也依然有漏洞。首先便是成员国之间的“踢皮球”。根据当地媒体披露,比利时食品安全局最早于今年6月便已知晓相关情况,但因处于“调查举证阶段”,便未予公开。同时,比利时农业大臣还在近日召开的听证会上表示,荷兰去年11月便发现了鸡蛋内氟虫腈超标的问题,在比利时6月份要求荷兰提供相关情况时,荷兰直到7月中旬才给予了回应。对此,荷兰食品安全部门予以反击称,“我们去年11月并未发现相关威胁情况”。换言之,当前比利时与荷兰均忙着“甩锅”,事件主责方仍笼罩在迷雾之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