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千人学术盛会,共话新闻传播未来(2)

2017-08-20 13:31:1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新闻史学会是全国唯一的以研究新闻传播历史与现状,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为宗旨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学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过多次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高校与社科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学会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从新闻史研究扩展到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各个领域。

该学会现有18个二级分会,分别关注新闻传播教育史、外国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史、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广告与传媒发展史、公共关系史、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管理、视听传播、新闻传播思想史、传播学、编辑出版史、媒介法规与伦理、应用新闻传播学、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中国特色新闻学、党报党刊等研究领域与方向。本次年会,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分享研究成果。

加强对话 聚焦变革

主题论坛关注理论前沿

开幕式后的主题论坛,围绕“对话:传播与世界”和“前沿:科技与传播”两大主题展开。

就“对话:传播与世界”的主题,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韬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ichard John、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Colin Sparks、台湾政治大学特聘教授刘幼琍,分别作了题为《比较传播的兴起与华文传播的发展》《全球通信网络:过去和现在》《Western Perspective 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edia Systems》《从世界传播法规发展趋势看新媒体的管制模式》的精彩演讲。

“生活中的概念、符号都是通过比较而来的。比较是理论化系统的基本概念。”陈韬文指出,具备比较视角能更清晰把握普遍与特殊的分界点,能更清晰研究脉络与研究条件,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准度与有效性,有助于创新,视野更开阔,思维逻辑更缜密,分析更全面深入。现今传播理论的发展基本以欧美为参照系,对第三世界国家关注不够,应当力求传播理论的非西方化和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方与地方相连,彼此渗透,改变了研究对象。传播系统变得有效,覆盖面更大,互动性提高。此外,研究者群体的网络化,研究文化的趋同也是重要原因。研究者需把握比较研究的视角,方能对现象更有洞察力和更细致的了解。

围绕“前沿:科技与传播”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祝建华、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于洋、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懿慧,分别作了题为《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技术逻辑与价值准则》《计算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人工智能之战:以新闻数据的名义》《数字化时代中国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发言。

喻国明分析了当前的互联网形势,认为互联网的连接性与开放性特征激发了储存在个人身上的各类微资源,原本散落在个人身上的闲置时间、闲置知识、闲置经验等各类闲置资源在互联网条件下得以被发现、被检索、被匹配,由此打破了传统的局域市场,各类资源之间的连接呈现出无所不至的可能。处在这个“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传媒形态应与之相适,媒介形态趋向平台化,以便于为被激活的个人创造平台,价值评估,提高创造者数量和质量。其发展重心也应垂直化,以促进协同协作更周密。喻国明认为要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已经超出了内容的范畴,仅仅停留在内容远远不够。

分享成果 颁发奖项

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年会举办了18场分论坛。论题涉及理论、方法与新闻史学,人物、观念与新闻思想,报刊、出版与新闻事业,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媒介文化与批评实践,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互联网治理,新媒体政务传播,新媒体传播与民族向心力建设,海外华文媒体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未来的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与话语,等等,专家学者将针对这些论题展开讨论与对话。

学会各二级分会和全国高校各大新闻传播学院,还在会议期间通过展板进行宣传展示活动。主会场现场摆放了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书籍和各高校新闻传播学教材,引来与会代表纷纷驻足浏览观看。

年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新闻史学会聘授仪式、第三届新闻与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发布式等系列活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煮酒话媒工作室丁丁曼叶平王志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