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关村笔记7

2017-08-20 06:51:1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服务部的开办经费

服务部的开办经费200元,由北京市科协提供,别小看这200元,意义非常重大,既是支持也是通关,是个人行为也是国家行为——国家与个人的混合,后来成为中关村公司基本的模式。服务部成员也都是兼职,国家与个人的混合,其中有中科院物理所的刘春城、潘英、李兵、耿秀敏,电子所的吴德顺,力学所的曹永仙、王殿儒、汪诗金,电工所的陈首燊,清华大学的罗承沫。大学与科研院所的个人行为已经多少有点“硅谷”或128公路的意思,服务部的体制完全按照公司化模式打造,设有财务、对外联系业务、研发产品、销售等专职人员。

服务部工作地点在两个地方,一个是陈春先的办公室,一个是物理所的仓库。开始的业务是利用中科院的牌子和市科协的关系,到北京乡镇企业搞设计解决技术问题或讲课培训传授实用技术。每个人都是晚上或者周末才来上班,不出去的话大家坐在一起为咨询者提供答案,酌情收取服务费用。

服务部没挣钱或挣钱少还好说,大家观望,甚至有人看笑话,但一旦挣到钱且在当时是“大钱”,便搅动了整个中关村一池静水。首先是陈春先所在的物理所受不了了,各种质疑,甚至愤怒的质疑、批判接踵而来。

1981年,参加服务部的人越来越多,业务也从咨询转到研制产品。其间陈春先又去了一次美国,3次美国之行带回不少芯片,而利用这些芯片制造核聚变实验的电源开关,成为服务部的主打产品。服务部这年赚到3万多元钱,陈春先用这些钱在中科院生活区盖起了两个30多平方米的木板房,挂起了两块牌子,一块是“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一块是“《北京等离子体学报》编辑部”。另外开办电子培训班是服务部另一项业务,陈春先和李兵负责培训待业青年,讲授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电子培训班对中关村后来起飞意义非凡,造就了大批人才,被后来的人们称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期的“黄埔军校”。

培训班老师从清华、北大、北航等大学聘请。为请到优秀老师,陈春先给的授课费为每小时6元,那时国家规定的兼职教员授课费为每小时1.5元。

问题出现了:有物理所领导认为服务部主要成员来自物理所,他们拿着物理所发的工资,做出东西再卖给物理所,是损公肥私。服务部制造的电源卖给别的单位,是吃里扒外个人干私活捞钱,抢物理所生意。这件事也被物理所领导看成“有罪”,陈春先的胆子太大,不服从国家规定。授课费超标,违反国家规定。这时又传来消息说陈春先在服务部每月拿15元津贴。

宁肯 著

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