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南开大学:外语课融进思政教育

2017-08-20 04:16:1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高校外语专业是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学科——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思想融会的同时,也给授课教师带来挑战: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外语专业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精选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开辟“第二课堂”等举措,让外语专业课程融进思政教育——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教学内容处处都是“中国表达”

“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便明确提出外交、外事干部应遵守的‘16字方针’,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是我国外交、外事干部在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传英教授在英语口译专业课中必讲的内容。他认为,培养外事工作人才,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党的忠诚。在加强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王传英特别注意要求学生随时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幻,并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学会“中国表达”。

李晶晶是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在学院安排下,她面向本科生首次开设了《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及翻译》这门专业选修课。李晶晶说,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实战翻译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涉及中国政治话语翻译的问题,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掌握。在课堂上,李晶晶会本着“政治性、可读性和及时性”3个原则,选取实例先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和把握西方政治演讲的特点,进而结合当下中国热点问题,选取“新鲜出炉”的国家政策文件或者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并做翻译练习。

在外国语学院,诸如此类具有“中国特色表达”的专业课程还有很多,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杜卫华将此类课程定义为教学体系中的“思想钙”。

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分析当下热点

“2015年1月7日,法国巴黎的漫画刊物《查理周刊》突然遭到了极端主义者的恐怖袭击。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在公共英语教学部主任李霞《西方文明溯源》课堂上,学生们常常被要求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而这样的话题往往都会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辩。

李霞认为,教师要首先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