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先秦“语”类文献(2)

2017-08-19 05:16:5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西汉刘向整理秘府典籍,见有以《事语》为名之书,记战国事,即是按事类编次的记言之书,当为“语”书的支脉。与《事语》同类的还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这些文献虽无“语”之名,但内容相似,且皆以记言为主。《国策》《国事》按国别记言。《短长》《长书》和《修书》即所谓欲令事长则长说、欲令事短则短说之书。与《事语》一样,它们也是“语”书的支脉。刘向因此将这些内容和性质相近的文献编辑整理成《战国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策》也是“语”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部佚书,无书名和篇名,全书十六章,一章一事,因事议论。篇幅短小,编辑体例混乱,却与《国语》接近。张政烺先生认为是战国时期编定的作品,可能是儿童学习的教科书。整理小组名之为《春秋事语》。这样命名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其内容形式与《国语》相类,另一方面也因为春秋时期有“语”书之故,何况刘向秘府所见亦有以《事语》为名之典籍。据此可以肯定“语”书的形式是多样的。1987年湖北慈利出土了楚简《吴语》两卷,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简中也可见二十余种“语”类文献,可知这类文献在当时比较流行且数量种类十分可观。

还有一种“语”,以记录某个人言论为主要内容,如《老子》。《老子》乃五千精妙之“语”。《论语》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其名是编定成书后才有。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可知“论”为“论纂”,“语”则为“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按《说文》以“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可知三者为同义互训。段玉裁曰:“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是言“语”为“言语”之义。其实《论语》之“语”也可以理解为文献形式。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纷纷著书立说。《孟子》《庄子》仍然用语录对话的形式,但篇幅更长,是比较成熟的说理文。《荀子》和《韩非子》,则是纯粹的长篇说理文了。比较而言,“语”多评判,诸子则重在评判中阐述对策;“语”的政治功用在于鉴戒,诸子则重在否定和倡导。从某种程度上说,诸子之书的形制也是“语”书自身发展的结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