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汉学,一条通往世界的桥梁(2)

2017-08-18 16:07:1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在汉学影响下,“古史辨”堪称是最大成果。通过文献学方法,参以考古发现,对传统典籍进行全面重估。上千年来被认为是有序的、彼此关联的历史突然成了碎片,体现出理性主义强大的解构能力,由此也引发强烈的虚无主义情绪。

在此过程中,傅斯年的转向耐人寻味。在他身上,充分展现出西学与国学对个体的撕裂。

一方面,从接受的学术训练看,傅斯年很难信服钱穆式的“通”,认为想象多于证据,使历史变为个人期望的装饰品。

另一方面,深厚的传统国学根底又让傅斯年时时感到压力,他必须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和时代责任。

前有“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后有国家危亡的使命感,傅斯年不得不抛弃“古史辨派”,转向“重构中国史”,希望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成果来重塑民族精神。但学术是不断进步的,建构速度很难跟上解构,今天再看傅斯年先生当年的成果,大多已不太具说服力。

从更宏观的眼光看,傅斯年的困境带有必然性。宋代以降,经学衰落,已呈现出“以史补经”的趋势,可近代化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溢出历史常轨之外,靠史学已无法解释。在近代化冲击下,国学在诸多方面均出现了解释困境。

傅斯年面对的是一个千年积累下的问题,非个人所能突破。(下转34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