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灯光师已就位诸位文学名家请开始你们的表演

2017-08-18 16:07:1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巴里·吉福德和《作家们》英文版封面

巴里·吉福德和《作家们》英文版封面

黄月

一本150页的书,挤进去了16位在欧美现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每人露脸1刻钟左右,讲十余句话便退回黑暗中去,故事仿佛悬而未决,又无可辩驳、无法挽留。

他们身处的场景或真实或虚构——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郊外的瞭望山庄,凯鲁亚克在纽约格林尼治村的翁贝托蛤蜊屋,狄金森姐妹在位于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的客厅中,普鲁斯特躺在法国巴黎装饰过度却幽闭压抑的卧室里……

他们受命在这些或真或假的场景中演绎自己,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瞬间。即便是曾写下《追忆似水年华》这种长篇小说的普鲁斯特,也只被给予了说10句话的机会,不多不少。而写起书来滔滔不绝的乔伊斯呢,出场的台词只有1个单词而已。

这些片段或瞬间以13部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出场人物和舞台场景一应俱全,可读能演。读罢这本《作家们》,我简直想要按剧本排一场博尔赫斯或波拉尼奥的对手戏,说真的,这短短5页堪称一场“人鬼情未了”的文学仪式。

这些文学大咖是奉了谁的命说话,又被谁编排进这些如火花一闪般短暂的场景之中、挥手即去呢?答案是大胆的巴里·吉福德(Barry Gifford),一位知名的犯罪小说作家,1990年大卫·林奇的电影《我心狂野》就改编自吉福德的同名小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欧美犯罪小说家还在想方设法写美国的意大利黑帮故事时,他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墨西哥和那里的死亡圣神教信仰。所以,拉丁美洲和死亡成为吉福德《作家们》一书中反复出现的两大元素,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据说,吉福德之所以写这本短剧集,是因他有一次听到了一段8分钟的录音,内容是乔伊斯本人朗读《芬尼根的守灵夜》选段。乔伊斯“轻快的尖嗓音让人想起利菲河漫过石块,流经都柏林”,吉福德说:“在《作家们》里,我想的是,让他们自己为自己说话!”

但话究竟是为谁说的,这事儿还真不一定。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陈星为这本书写了篇序,题目就叫做“谁的声音?”

一方面,我们听到的肯定是巴里·吉福德的声音,吉福德特地在“作者的话”里有言在先——“在几个场景里,我自作主张改动了作家们的生平信息”——所以其中某些短剧实为他的主观建构。很多意象与话题也反映了这一点,比如旅店(吉福德的父亲是一个犯罪集团成员,他的童年基本上是在芝加哥和新奥尔良的一家家酒店中度过的)、犯罪、音乐、文学作品和电影改编、古巴、墨西哥和西班牙语——这些关键词拼凑出的,无疑是吉福德自己的生活经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