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山水乡愁]于文兵的节水账本

2017-08-18 08:31:42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穿行在于文兵田地中的水渠和滴灌管道

央广网张掖8月18日消息(记者刘一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高台县,有着近两千年的农耕历史,被称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然而,干旱的气候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当地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900毫米。

土渠漫灌,一度是当地赖以生存的灌溉方式。土渠漏水、渗水严重。宝贵的水资源,在一天天流失。

如今,传统的漫灌正逐渐被滴灌等新型节水设备所取代,高台县的农业灌溉迎来了新纪元。小小的滴灌管线,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线”。

漫灌用的土渠,杂草丛生

夏日清晨,微带凉意的风吹过高台县南寨子村那片望不到尽头的玉米地。

“每天早上看着这玉米,心情当然就好的很啊,你看那绿绿的长得多好……”一大早,村民于文兵沿着干燥龟裂的土路来到地里,弯腰检查着玉米根旁的滴灌管道。眼前的玉米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焕发着生机。

种植玉米需要大量的水。上世纪九十年代,玉米地里只有一条简陋的土渠。于文兵心疼地说,靠土渠大水漫灌费水、耗时长。“地一块一块的,就把水引过来一块一块地灌。全部浇完可能得五天五晚上。”

于文兵算了一笔账,土渠漫灌一亩地要用80至100立方米的水,三分之一的水都会被土渠“吃掉”。一亩地单是水费就要近200元。家里一共11亩地,浇水加施肥,要投入2000多元。这对于当时年收入三万多元的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于文兵说,自己最爱的是地里的庄稼,最难以割舍的是这片土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