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脱离娱乐漩涡,综艺节目何去何从?

2017-08-18 08:26:3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行业观察】

如果真正思考过“文化节目为谁而办”,或者仔细甄别过“人民艺术家”与“演艺明星”之间的区别,那么走进死胡同的国产综艺,或许离触底反弹也并不遥远了。

是什么?

新老综艺层出不穷但收视低迷

留意了一下暑期娱乐形态,除了一些热门电影如《战狼2》、《建军大业》以及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各自引领一段话题热外,往年在这个时间段被全民关注的综艺节目,却没能更多地走进观众视线,乃至于有人问:现在有什么综艺节目值得看?

曾几何时,作为国产影视剧的劲敌,国产综艺一度是老少咸宜的电视节目形态。但自从国内各大卫视大规模从海外引进版权,各家砸钱请明星的套路将卫视综艺重新洗牌后,观众忽然发现,今天的国产综艺已经很难再引起全民兴趣了。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暴露了今年综艺节目的状态:少人关注,形不成话题。

依然坚挺的或许只剩下《中国新歌声》第二季和《极限挑战》第三季。甚至已经存在十多年的国内综艺节目都处在疲倦状态。而大多数不管是“综N代”还是新节目——比如《极速前进》第四季,被质疑抄袭的《中餐厅》、《向往的生活》,还有可以说几乎毫无水花的新一季《我们来了》。虽然明星嘉宾阵容依旧强大,但除了一些真正的粉丝,多数普通观众已经对它们失去了兴趣。许多人换台遇到,会习惯性地扫一眼,像当年那样全民盼着下班追看的盛况,很难再现。

为什么?

广告商买账观众不买账

观众可能首先对此类节目形态产生疲劳。音乐类综艺的选秀和明星pk的模式,户外挑战类中花样秀明星人设的模式等等,都被悉数套路化。版权和明星成为一档综艺节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核心因素。在这样赤裸直接的流量逻辑下,催生出了各大卫视互相抢版权和抢明星的恶性竞争逻辑。而节目本身制作成本被一再压缩,更不用提本土节目的创新能力。

对于制作团队而言,如果节目失去了让观众欢乐、让自身也激动的能力,那就失去了继续办下去的动力。真正有挑战意识的制作团队,会深刻了解娱乐形态的变化多端以及观众口味的挑剔。这个时候,宁可冒险去研发新的节目,也比吃老本强。

之所以这些综艺节目已经被甩出了核心位置依然能办下去,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广告商仍然买账。广告商并非是精明的,他们有时候会被品牌号召力、明星光环以及收视率迷惑,并不会意识到观众已经离场,而只要有广告商赞助,电视台也乐得把节目继续下去,只要能赚钱,节目有多少人看并不重要。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