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熊猫达人”献血记

2017-08-18 08:23:3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吴茗

高睿达是吉林边防总队白山支队的一名80后副营职参谋,在意外获知自己的血型是极其罕见的“熊猫血”后,他便走上了无偿献血之路。13年来,高睿达累计献血42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全部血液,成功挽救了11名患者的生命。

“熊猫血”,学名RH阴性血,因这种血型人群比例非常小而得名。在我国,拥有这种血型人数的比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从我自身的体会,献血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而且献血可以救人性命,这样的好事我为什么不去做呢?”高睿达用简短的话语说出了自己无偿献血的原因。

高睿达身体健壮,性格阳光开朗。他说,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时,父母已经43岁了,是家里的独生子。虽说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但是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热心、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2年,我考上了延边大学,在学校体检时,工作人员说我的血型是O型RH阴性血,特别稀有。”高睿达说,第一次献血是2003年4月的一天,他途经延吉市时代广场采血车时感到很好奇,于是上前咨询。在了解了献血的意义后,高睿达当场献了200毫升血。随后,他的名字被写入了延吉市血站稀有血型档案。“从那以后,我的名字就入档了!”高睿达笑着说。

当年6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高睿达突然接到延吉市血站电话,说是医院里有一名产妇大出血,危在旦夕,急需O型RH阴性血。“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来得及多想,立即打车来到血站,献血400毫升。”高睿达说,虽然他献完血后并没有见到那位产妇,但后来听说这位产妇因为他献的血而得救,献血救人生命,他不仅感到高兴,更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大学毕业后,高睿达先是参加了边防系统的培训,2009年被调到白山市公安边防支队从事文字材料工作。虽然工作调动了好几次,但坚持献血却一直没有断。“这些年因为工作等原因,换了好几个电话号,每次换完号都告知血站,方便血站工作人员能够找到我。”高睿达说,每次他接到血站要求他献血的电话,他都会马上赶过去。

在高睿达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他在2009年2月为延吉市一位10岁小女孩献血的情形。当时,这个小女孩身患恶性淋巴癌在北京手术后回到长春化疗。由于女孩持续低烧,血小板不断降低,致使生命垂危。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