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身边的大国工匠】摸准高压电线“脾气”

2017-08-18 08:15:4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陈国信常年在高塔上作业。游小华 摄

7月的鹭岛,酷热难耐。这是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也是陈国信最忙碌的时候。他要爬上80多米高的铁塔对设备进行维护,目不转睛地进行带电作业。

陈国信是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检修专责兼带电班副班长、全国首批输电线路技术技能带头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多年来,陈国信以天空、高塔为背景,踩在几千伏超高压输电线上,完成“刀尖上的舞蹈”。他摸准了高压电线的“脾气”,不断创新带电技术、改善作业环境,带领他的班组为输电线路长期可靠运行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防线。

技能精湛,来自日积月累的坚持

1992年,陈国信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厦门供电局一个基层班组。他看着师傅们把一根根角钢变成一截大铁架,再用设备把铁架组装成顶天立地、承受重荷载的钢塔,不禁为之惊叹。

为了练好基本功,20多米高的水泥电线杆,陈国信每天要上下十几个来回;为了制作钢绞线拉线头,他的手和脚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为了研究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技术,他在几十米高的铁塔上常常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厦门经济特区1000多公里长的输电线路、5000多座高压铁塔的带电检修,陈国信从一颗螺母到长达数公里的导线,认真细致地逐一检查。

闲暇时刻,陈国信与书为伴,对照实际操作梳理专业理论知识。日积月累的坚持,让40岁出头的他成了高压带电作业领域的资深专家。

2000年,厦门有了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但是,如果采用传统的带电作业方法,难以满足相关要求。

陈国信主动请缨,要啃这块“硬骨头”。他带领攻关小组,翻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为了取得现场数据,一次次地往大山里跑,进行野外现场模拟操作,爬上铁塔测试。经过多次的科学试验和野外现场模拟操作,他们终于攻克技术难题,2004年,该项目荣获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成果的应用,产生了3450万元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促成了国内安规标准的修改。

改变思维,寻找技术创新突破口

短短几分钟,一根普通的胡萝卜经过陈国信的巧妙“改造”,摇身一变成为输变电作业中的模型。不久前,一条题为《“工人院士”竟用胡萝卜打造出逆天工具》的7分多钟视频受到网友热捧,上线第一天点击量近16万。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