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诗人周瑟瑟:从诗歌到诗歌节 我们要从拉丁美洲带回什么

2017-08-16 16:29:23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周瑟瑟告诉记者,对这首诗表达感动的并不只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作家,更多的是麦德林地区的普通民众。这是由于麦德林诗歌节独特的组织形式:组织诗人进入到麦德林地区的每个角落,让诗歌在每一个村镇上空回响。不同于诗歌创作群体的内部交流,这个诗歌节真正成为了大众的节日。这一点让周瑟瑟印象非常深刻:“麦德林国际诗歌节有46个国家130多位诗人受邀参加。那么多诗人,分成四个人、四个人的小组,由一、两个志愿者带领,带上一个横幅和大家的诗集坐上一个小小的中巴车,就这么简单。(我坐的这辆车)就开到一个叫做杜杜坎村的小村落,开到了镇(村)公所前面的广场上。因为是高原,从外面看没有什么人,一进去之后人山人海,整个广场全都是人。当地民间戏剧正在表演,我们诗人们就一个个上去朗诵。那么多人,老人、小孩都在下面听,听完了就上去拥抱你、亲吻你,甚至眼睛里闪着泪水。整个过程中我就感觉到:一个是拉美人的热情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在那么多冲突之后;另外一个就是对中国诗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诗歌大众化层面,周瑟瑟也和其他中国诗人一道进行过种种尝试,也曾深入家乡湖南农村举办诗歌朗诵活动。他在亲身参与拉美的诗歌活动后,仍然觉得中国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在观念上与拉美诗歌界有所差别:“我们原来也做过类似的、小的(诗歌活动),比如我在湖南岳阳的一个小山村麻布村(组织过类似的活动)。麻布村四周是群山,田野中间一块是个广场。晚上打上灯光,老人小孩围拢过来,效果也很不错。但是我总觉得我们的认识没有到他们(拉美诗歌节)那个地步。”

这种观念上的差别,体现在中国新诗的社会形象使诗歌活动受到一定限度的拘束和限制。在拉丁美洲,诗歌和诗歌活动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让诗人的吟唱无处不在,也能够更加广泛地深入大众之中。而这一点,正是值得中国诗歌界学习的:“(麦德林诗歌节)开幕式选在一个叫做心愿公园的地方,公园连接着的就是一个商场。商场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听诗。他们推着购物车过来,这边就朗诵诗歌。中国诗歌活动能想象去一个商场朗诵么?(我们)觉得‘商场’和‘诗歌’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最多到一个学校去,到剧场还有可能。你会有那么多社区居民、老人、小孩甚至文盲来听么?不可能,但是他们(拉美人)就可能。但是其实中国人和他们有很大的差别么?没有。李成恩有一个观点特别好,‘诗歌是人类精神共同的语言’。”

周瑟瑟对于这种“共同语言”未来在中国的发展非常乐观。在他看来,既然已经亲身体验到了拉丁美洲诗歌大众化发展的独特魅力,自他开始的中国诗歌界,也应当重新把百年中国新诗重新带回民众之中,“有水井之处,皆有诗句回响”:“从精神上,我们(中国)没有完全认识到他们(拉美)这种诗歌的大众化,诗歌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精神的净化的作用。我觉得我们如果以他们这种形式来做的话,同样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