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上海教材“走红”英国 教改不只是“西天取经”

2017-08-15 11:05:35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上海教材“走红”英国,教改不只是“西天取经

近日,一篇来自外媒名为《为提高数学成绩 英国采用中国教科书》的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据悉,上海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英文版,包括课本、课本练习册和教学参考书,共计36个品种,目前该教材已处于审核阶段,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上海和英国部分地区的小学生同步使用修订后的教材。(8月14日《法制晚报》)

在英国广播公司《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纪录片播出之后,英国准备向中国教育“取经”的消息不时听闻。类似的事情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国内网友广泛关注。在出国留学大潮中,这种强烈“反差”不仅满足了国人的“虚荣心”,更引发了公众对中西教育的理性深刻思考。

我国中小学教材第一次成系统、大规模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确实应该引以为豪,但也绝不可被“胜利”冲昏头脑。简而言之,英国的教材和我国的教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教材常常被称为“教科书”,一个省市几乎所有学校用一样的统编教材。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英国学校拥有极大的办学自主权,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由学校教师、家长自主选择,有的学校则干脆自己编写校本教材,换言之,英国将有多少小学采用上海小学数学教材,难以遽下定论。

更值得反思的是,英国人如此“推崇”我们的数学教材,一些英国教师被九九乘法表“震惊”,表示要把中国的“数学艺术”带进课堂,反躬自问,为何在包括英国等发达国家所“看好”的“中国式教学”,却无法培养和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以致多年来一直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就和规模后面苦苦追赶?我们的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又该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中西教育适宜各自国情,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以英国为例,其主要问题是在个性化教育理念主导下,学校不对学生提出统一的高难度学习要求,而是在较低的共性要求基础上,鼓励学生差异发展。因此,如何在充分尊重学校和学生自主权的基础上,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对学生的共性要求,成为改革的焦点与难点。相反,我国的教学问题,则是对学生提出的共性要求太高、太难,以至于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并影响了学生真正的兴趣发展。因此,中西教育之间如何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臻理想之境,实乃当务之急。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