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始建于唐朝的慈云寺 曾见证重庆开埠历史(2)

2017-08-14 08:43:2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救护队主要活动区域包括当时的重庆城区及南岸、江北沿江一带。僧侣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在日机轰炸中受伤受难的群众,为保全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支持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 蒋艳 实习生 周雅丽

慈云寺出门左侧的岩壁上,现存有清光绪十年(1884),由原川东书院(后为川东师范学堂)徐琴斻(昌绪)书写、石匠崔兴发所雕刻的“字水”题刻。该题刻分布在长17.3米,高7米的岩壁上,自右向左排列,楷书,阴刻,字高3.5米,宽2.5米,字距3米。在“字水”两字之间刻有“生成岷江势,河分大小流,朝天巴字水,嘉陵对渝州”的诗句。

“字水”源于重庆字水宵灯的典故,可追溯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巴县知县王尔鉴将其列为“巴渝十二景”。旧志记载“重庆两江交汇,凿崖为城,沿江为池。入夜万家灯火,层间叠出,高下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与星月交灿。”字水宵灯可谓是当时重庆城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慈云寺位于南岸南滨路长江边上,该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格局为民国16年(1927年)修建。

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现有殿堂6个。是僧尼合庙,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文化研究价值。

大雄宝殿供奉一尊从缅甸迎来的玉佛,高1.87米,宽1.34米,重1500斤,是中国四大玉佛之一。

抗战时期,慈云寺的僧侣自发组织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在日机轰炸中受伤受难的群众。

关闭